《我的夢想》反思回顧(通用5篇)
《我的夢想》反思回顧 篇1
反思自己的整個教學過程,我有以下體會:
好的范文,可以起到很好的引路作用。我們在指導習作的時候,往往頭疼于如何引導孩子們打開思路,豐富他們的習作素材,而一篇好的范文,其實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縱觀我們所學過的教材,《假如》這一首兒童詩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它很好地展現了小作者的夢想,而且很貼近兒童的生活與心理。因此,我把它選用到指導課上,引導孩子們發現:其實小作者的夢想是來源于他的生活的,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便或不快,悲傷或遺憾時所產生的愿望,就是夢想。有了這一首詩作為引導,學生們的思路漸漸打開,各式各樣的夢想就出現了:他們有的想當宇航員飛上太空,有的想發明環保小蝸牛,有的想變成一只信鴿,有的想成為環游世界的旅行家……
但是,由于所選范文體裁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在把文章寫具體上給予學生指導,從而導致了很多學生在課堂口頭作文時顯得過于淺而薄。可見,范文引路,貴在適宜。只有明確教學目標,依據學生實際情況,仔細選擇并合理使用范文,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包括作文能力在內的語文綜合素養。
《我的夢想》反思回顧 篇2
本文中有許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針對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側重于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一個殘疾人對體育的深情向往,對體育內涵的深刻理解,挖掘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人生的獨到感悟。
導入環節,伴隨著優美的音樂,李月動人的舞姿吸引了學生的視線,而當同學們正沉浸在這種感動中時,“四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左腿。但是,災難并不能奪走小女孩美麗的夢”解說詞深深震撼了學生的心靈,自然引導到殘疾作家史鐵生對夢想的追求。接下來的新授環節,利用“夢想是什么,經歷了怎樣的過程?”這兩個問題,將“夢想”這一抽象的話題具體落實到文章中,使學生很容易地在閱讀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從整體上把握作家對夢想的追求以及追求過程中的感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這樣以來,從開頭的激發學生的心理認同,到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為后面深層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對于“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舍“最幸福”這三個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設下永恒的距離,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局限”等這些句子,只是停留在對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末能恰當地選用一些小的切入點,讓他們談感受,議看法,因此對于這些句子挖掘得不夠深入。從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他們即使在老師的引導下有了些認同,但也是人云亦云,并非真正理解。因此在這一點上仍有待探索、提升。
《我的夢想》反思回顧 篇3
鼓勵孩子們從生活中找尋習作素材。白居易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所以我們要注意在指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及時捕捉到生活中的一些焦點。如有幾個孩子說到要發明一種驅云機。這就是因為近段時間我國很多地區由于連降暴雨而導致了洪澇災害和泥石流災害。而這些孩子們正是關注到了這一焦點問題,才產生了這樣的念頭,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啊!
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我們往往喜歡在指導學生寫想象作文時做到“合理”,所以常會不由自主地把成年人的一些認知和想法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的想象成為一種“假想”。而我在范文選擇上,學生發言的點評中就不知不覺地把那種“真善美”的價值取向給學生們打上了烙印,導致很多的孩子都一味追求“為人服務”這一夢想,而沖淡了很多他們本該具有的童心童趣,丟掉了他們可貴的本真。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難的一環,也一直是我自己比較畏懼的一環。但我很高興能在馮老師和兩位同組同學的點評下,對習作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明白了自己需要改進的方向在哪里。我相信,下一次的習作教學,我會有進步。
《我的夢想》反思回顧 篇4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時,為了更好地落實新的理念,我對課文進行了“重組”,即以“喜歡誰”(伽利略還是亞里多德)作為學生思維和情感生活的主線,讓學生從書中或課外資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質疑、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當我讓學生談談“你喜歡誰?為什么?”時,我看到學生各抒己見,或從書中或從課外資料中據理力爭、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談的自信姿態,那不說服對方辯友誓不罷休的決心,讓我為之感動。我自我感覺,這是一節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
當學生從書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從試驗中證明亞里多德的話有錯時,人們的態度也由責備到懷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人們對伽利略的態度改變了,那喜歡亞里多德的同學的態度改變了嗎?有的同學這樣說道:“我還喜歡亞里多德,他說這句話雖然有錯,但他給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人們還稱他為‘學問之神’,但我也喜歡伽利略。”這不證明了課標指出的“課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獨特體會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
《我的夢想》反思回顧 篇5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提倡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二年級小學生達到這個理想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教師的有效引導顯得更為重要。這節課,我引導學生圍繞“風娃娃做了哪幾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展開課堂學習。從引讀風媽媽的話“到田野里去吧,在那里,你可以幫人們做學多事。”開始,讓學生找出課文中風娃娃做了哪些事情,學生很快找出風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風車、吹帆船、吹風箏、吹衣服、吹小樹等。接著分一分:這幾件事中,哪些是風娃娃做的好事?哪些是他做的壞事?學生輕而易舉就解答了。此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了,他們的思維是活躍的,發言是積極的。
在訓練的過程中我注重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系的橋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體會句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使勁向風車吹去。”先做做動作:你們平常用力吹是怎么吹的呀?孩子們表演的熱情很高,動作也不錯,再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表現這種感覺。學了第二自然段后,從扶到放讓學生根據句式“風娃娃來到 ,看到 ,他 。”自學第三自然,因為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學得挺輕松的。接著,設計了拓展說話“風娃娃還會幫助人們做什么好事呢?”問題提出后,課堂上出現的狀況是學生思路沒有及時打開,說得不充分,按句式“風娃娃還來到 ,看到 ,他 。”進行說話有困難。于是我出示兩幅圖,引導學生看圖進行描述,他們說得比較單一。后來,在學習做壞事部分時的說話訓練:假如你遇到了這樣的事情,你會怎樣?也給學生提供了句式“假如我是放風箏的孩子,我會 。假如我是曬衣服的人,我會 。假如我是小樹,我會 。”這時,學生說得很不錯。而進行“風娃娃還會做什么壞事?”這一語言訓練時,學生一個個都爭先恐后地發言,還真不少。課后,我想:在讓學生說好事的時候如果能給學生一定的期待,他們是可以按句式來說出風娃娃做的其他好事的,因為我急于求成,引導學生說了,使得這一拓展訓練的實效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