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新朋友課堂反思(精選5篇)
星星的新朋友課堂反思 篇1
在這節課上我采用了以下幾點做法:先讓學生圍繞以下思考題預習課文:1、“星星的新朋友”在文中具體指什么?2、在文中,星星認識了幾個新朋友?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確立了學習這篇課文的目標,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定向,即:(1)認識人造地球衛星;(2)人造衛星的功能;(3)受到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教育。這樣一來,既為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指明了方向,又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然后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意思,通過讀領悟感情。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讓學生感受他們各自的不同特點,激發學生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思想感情。
課堂上,我這樣設計:(1)自由通讀全文,邊讀邊找:課文描繪星星的幾個新朋友?這些新朋友分別有什么特點?(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提出課文中不理解的語句和問題;(3)有選擇朗讀課文片斷,挑一處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和段落讀一讀,并說出為什么。這種以讀引思,把學生置于課文情景之中,既保證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朗讀,又保證了學習的主體不是依賴于老師的牽引,而是依靠自己積極的讀,主動的思,再通過老師適當的點拔,很自然地顯示同語言文字的“形”,最后美滋滋地讀出語言文字的“味”兒來,有一種水到渠成之感。
最后,因為文中出現了六種人造衛星、氣象衛星、通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是通過它們的自我介紹,學生可以了解它們的作用,但是導航衛星,營救衛星文中并沒有介紹。偵察衛星介紹不完整,課后思考題讓學生說說它們是干什么的。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偵察、導航、營救”的意思。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大膽想一想、猜一猜它們的作用,教師并適時做適當的補充,但不做深層次的理解,讓學生簡單了解就可以。
星星的新朋友課堂反思 篇2
課堂上的亮點不少,但是課后細細回味,還是發現了自己處理上的一些不足。其一:在內容的安排上可能有點偏多,所以 感覺整堂課緊鑼密鼓,一環接一環,導致很多環節時間上不夠充裕,沒有給孩子們更多的思考、練習時間,滲透的知識點不夠深入;其二:新課程標準重在強調學生 的“讀”,特別是低年級教學中可以以“讀”感悟。然而因為文本科學性較強,加之安排內容緊湊,所以在無意識中我也就忽略了這個“讀”,沒有在“讀”中出重 拳;其三:在問題的設計上能考慮到學生的層次,但是因環境影響,一部分孩子不敢踴躍發言,只敢隨聲附和。為了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我也沒有注重去引導更多 的孩子進入角色,所以在回答問題環節上比較單一,把重點放在了集體性的活動方式上。
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還是要多領悟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將之滲透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真正將“新課程”改革中的“新”帶到我們的課堂實踐中來。也許過程是漫長的,但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 花香自苦寒來”。扎實的功底,精心的設計,巧妙地引導,成就的就是精彩的課堂!
星星的新朋友課堂反思 篇3
《星星的新朋友》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S版第三冊第四組中的第一篇課文,屬精讀課文。這組課文主要是以愛科學為主題的。這篇課文以童 話的形式介紹了幾種人造地球衛星及其作用。全文語言簡潔,適合兒童閱讀。根據課文內容,本文配有一幅插圖:深藍色的夜空中,星星們在悄悄談論著什么,形象 的畫面,奇妙的想象,易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遐想,感受現代科技的發展與進步。課后編有一項“學習鏈接”,介紹了我國人造地球衛星的情況,意在為 學生提供一些課外資料,了解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本課時,我首先用一首瑯瑯上口的兒童歌曲《閃閃 的星星》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直入課題。板書課題后,將學生放到課堂中,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看課題質疑。真正做到尊重學生,把“問”的權力還給學生, 讓學生做“問”的主人。思維的缺口一旦打開,問題的源泉不斷涌出。在教學過程的安排上我跳出傳統的逐一分析的模式,直接進入主要段落二——八自然段的學 習,第一和第九自然段只做概括學習。重點段落的學習中,我強調字詞的理解,并滲透“有詳有略”的寫作特色。這樣的教學過程是新穎的,所以學生學習起來不覺 得累,也不覺得膩。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楚,教學目標明確,把握了低年級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們對課堂內容理解比較透徹,能緊密配合老 師,課堂氣氛比較融洽。
星星的新朋友課堂反思 篇4
《太陽系》是六年級下冊科學《宇宙》單元的第五課,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太陽系的科學概念;根據數據表資料小組合作建立一個太陽系的模型。在建立模型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按比例處理數據,感受到太陽系的八大行星的空間分布是不均勻的,它們的大小差異很大。
為了讓學生對太陽系的模型有更感性的認識,我先介紹有關太陽系各行星大小的內容,接著讓學生討論:要建立一個太陽系模型,我們要知道什么?然后和學生一起閱讀書上有關太陽系八大行星的一些數據,再將實驗材料八個球,根據赤道直徑讓學生分辨分別是什么行星。最后在指導學生建立太陽系模型的基礎上將學生帶到了操場上,學生小組開始分工,一人拉線,一人畫“軌道”,一人說數據、一人測量。畫完軌道后,學生將九個星球放入軌道中,太陽系模型建立起來了。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建立這樣的太陽系模型,讓他們很難忘記,看著自己建立的太陽系,許多學生感受到自豪。他們的頭腦中對太陽系模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感受到太陽系八大行星在空間分布的不均勻。
星星的新朋友課堂反思 篇5
今天我上了《8、9的組成》這一課,40分鐘的課堂教學,面對學生收獲成功的笑容,回顧從研讀教材到教學設計,再到課堂實踐,讓我對今天的教學有了更深的感悟。“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一個地球”,備課就是為了給學生找出一個學習的支點,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地提升。課前精心的備課,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時時有亮點,處處有新意,并且將這種亮點變為了高效,學生就會輕松得到一份厚重知識。通過這節課,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開展看一看、說一說、游戲、擺一擺、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動有趣的活動,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在數學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把思維過程“融”于情景中,學生就會對數學活動產生直接、強烈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會成為一種執著的追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去積極探索,才能積極地提出問題,才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變苦為樂。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就要讓數學教學充滿魅力,就要求我們組織富有成效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的情景,這樣能使教學過程對學生始終有一種吸引力,這樣的課堂也才生動又味。從學生們在課堂上興趣盎然、積極投入的表現看出,他們是這么喜歡這樣的課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創設教學情景也是激勵、喚醒、鼓舞的一種藝術。為此我在課一開始就設計了“只要小朋友能學會8和9的組成,歌星小企鵝就會為大家唱一首動聽的歌曲!“這樣一個有趣、又具有挑戰性的情景,(并將這一情景貫穿著節課的始終)緊緊“拴住學生的心,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3、通過比賽進行探究。
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直接獲取經驗知識的最好的途徑,它可以啟發學生積極 參與思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與探索欲望。在教學這一節課時,我讓學生拿出8根小棒,把8 根小棒分成兩份,要求6人一組合作進行,小組長按號進行,找一找一共有幾種分法,看一看哪一組完成的最棒。通過操作、合作交流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進步之處:敢于放手讓學生進行操作。以前我在上課時總是怕學生太亂而不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只是找一個或兩個學生到前邊來進行操作示范。這樣做的效果只是鍛煉了好學生,而大多數的學生沒有動手的體驗,所以理解的知識不扎實,有些同學雖然死記硬背下來但對學習漸漸也失去了興趣。所以我在這節課中,放手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動手,這樣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體驗,所以記憶的知識就會比較扎實,學生的興趣也有所提高。
三、存在問題:
1、在學生擺小棒之前,我雖然有一定的示范但學生自己擺和說的過程中還是顯得比較亂。這就說明我們在平時的常態課教學中對學生動手和動腦相結合的訓練少,學生接觸的少,自然就說不上來。
2、在處理個人說和集體交流說的順序上存在問題,應先讓每個學生有一個自己獨自思考的過程,在指名學生回答訂正,而在這節課中我是先指名說再自己說說,這樣處理后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致使好學生或個別人有練習的機會,而大多數學生只是學別人說,自己沒有思考。
3、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還要進一步培養,如聽講、說話,尤其在其他學生回答問題,認真去聽,去思考,回答問題說完整話,聲音洪亮。
四、改進措施:
1、仔細鉆研教材、教法,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多向同年級的老師請教,盡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反復推敲練習題。
2、課前做好分析工作,找好每節課的重難點和訓練點。做到有效地落實教學內容。
3、培養學生的能力從平時的點點滴滴入手。
4、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