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有多大》課文反思小結(精選5篇)
《祖國有多大》課文反思小結 篇1
學生無論學習哪一科,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聯系社會、聯系生活,這樣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更能激發學生在平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在本課中我是這樣做的,例如講到行政區域部分時,我這樣講的: 同學們現在電視新聞中普遍關注的問題是......經濟危機!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做法是......擴大內需,五一假馬上來了,我如果組織同學去旅游刺激消費,同學們能不能給老師介紹一下哪些省份景點多啊,請你說一說! 在其中我聯系了當今爆發的經濟危機,還講了我國應對經濟危機的辦法,這樣既加深了同學們學習行政區域的目的又增加了課外知識,還暗示了學生平時要多關心國家大事。以上是我感覺成功之處,再說一下我感覺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面面俱到等于沒學到
根據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注意力是在最初的25分鐘之內,隨著時間的延長注意力越來越差,雖然這是有老師、評委聽課,同學們的注意力要好于平時,但還是要注意老師要抓住最初的時間。要抓住這最初的短時間,就不能面面俱到,而我在教學本課時,就犯了這樣毛病,害怕學生不明白,不理解,導致講的就多了。例如:在王伯伯講授地理知識這個環節,我著重講了這一部分,而且是重復講解,這樣就導致時間流失了。現在想來,當時課件王伯伯講了一遍,學生又學了一遍,我在講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全部在著重講了,只講講特別之處就好了。面面俱到學生不一定都記住,這方面在以后的教學中還得要注意改進。
二、合理安排課堂時間
在本節課中有些遺憾之處是活動、游戲環節沒有實現,造成的原因是課堂時間安排的不合理,本來在講授行政區域部分最好安排了拼中國地圖的游戲,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祖國34各省級行政單位,以及再次調動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但是由于時間的原因沒能實現,這在以后的 教學中要更好的合理把握分配課堂時間。
三、讓學生暢談感受
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心靈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認識事物。在即將講完《祖國有多大》這一課時,我如果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這樣就會更好,學生的回答會林林種種,他們的感受也會多種多樣,讓他們自由地談,自由地爭論,在爭論中進步,在思考中前進。通過談感受,學生會升華自己的思想情感,也會豐富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使道德教育更進一個臺階。如果有這個環節,我想本課教學效果會更好的。
《祖國有多大》課文反思小結 篇2
我的收獲:有人曾說 如果基礎教育改革是太陽,那么教育細節就是一滴水,雖小,卻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 這次一課兩上的經歷讓我悟出一個道理,課堂教學,大同小異的設計,細節處理的微妙變化,但反映的內涵卻大相徑庭,不同的細節流露出的是教師的教育觀念,表達的是教育的風格,這真是細微之處見本真
葉瀾教授說: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也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他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 這次精品課比賽使我認識到了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正是在反思中使我發現了教學中的優點及缺點,這會使我成長的更快的。最后感謝教育局組織這次精品課比賽,通過比賽我學到了許多東西,希望這樣的活動以后會經常有。
《祖國有多大》課文反思小結 篇3
課講完了,又深獲好評,但我的心卻并沒有飄飄然起來。因為這節課我自己固然付出很多,但以張銀枝校長為首的柏校老師的團隊合作更加功不可沒,我也為有這樣的強大后盾深感自豪!
反思這節課,從最初的毫無頭緒到最后的定稿,每一步都充滿了嘗試與探索。是呀,祖國有多大?大多數人,包括我們成人都只是認為祖國很大,但究竟有多大,說不清,“大”,只是一個模糊而抽象的概念。教材上所給出的材料并不多,只有簡單的幾句話,如果只是看一邊、讀一遍,是不會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的。但同時教材又給我們提供了印證祖國之大的幾個不同側面:如有關祖國的一些數據,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對比,路程的計算,還有南北溫差、東西時差等。仔細研究教材之后,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方向:就是要把這些內容充實起來,讓它們鮮活生動的展現在孩子們面前,讓他們對“祖國有多大”這一模糊的概念產生實質的印象,從而更好的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達到品德課最終的教學目的。
《祖國有多大》課文反思小結 篇4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學生閉上眼睛聽完教師的范讀,說了自己所看到、聽到什么后,接著讓學生說“你喜歡哪句?為什么喜歡?”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相關的圖片和詩句來理解詩歌內容,得到情感的升華。
在此,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來點撥學生對詩歌某些地方的理解,而體現學生在學中的主體性。比如:藍天上的鴿子會對祖國媽媽說些什么?學生很自然的就說出“祝祖國媽媽生日快樂!”還有的說“祝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再如“你仿佛看見田野里都有些什么呢?”學生根據學過的課文回答“金黃的刀子笑彎了腰,棉花朵朵白,還有大豆粒粒飽。”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學生帶上自己的體會讀,也會讀得更加入情。
《祖國有多大》課文反思小結 篇5
作者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詩的前三節似乎僅在平直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路的不同,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大的比喻意義,第四節詩人筆鋒一轉,從林中之路躍到描寫人生之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結句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再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并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詩還注意引起人們的聯想,把理性與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詩之中,深化了這首詩的意蘊,給人以豐富的啟迪。詩人是通過優美的意境創造和濃郁的抒情表達把哲理隱含其中并傳遞給我們讀者的。
但有一點,學生可能不大理解,即詩歌雖然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卻是未選擇的路。這樣能引起人們對人生選擇的思索,所以要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一點。另外,這也是為了深化文章主題。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從本詩的學習中,學生認識到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