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反思回顧(精選5篇)
豐碑反思回顧 篇1
《豐碑》這篇課文講的是紅軍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給自已而被凍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課文語言樸素、自然,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將軍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展開敘述,人物形象飽滿,讀罷令人難以懷。那么,在《豐碑》一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主動探究、體驗文中之情,從而從維持學習走向自主創新性學習呢?結合筆者兩次教《豐碑》一課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豐碑》一課重點突出,“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是這篇課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同學們回顧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接著以“為什么說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這個問題突破全文,交待學習任務。這樣一來,雖然從教的角度而言,本課的學習任務交待清晰,但是從學的角度而言并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習需要是從維持性學習走向自主創新性學習的前提。那么如何激發學習需要呢?根據認知失調理論,設置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習需要。因此,再教時,我對原先設計作了修正:首先讓同學們讀課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紅軍隊伍遇到了怎樣的困難;接著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后最后一個自然段并著重理解“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屬于誰呢?”這句話。自然而然,學生不禁要問,剛開始將軍不是擔心“這支隊伍能不能經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嗎?現在怎么說勝利一定屬于這支隊伍?這是為什么?這樣修正,就把原來的學習任務變成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了學習興趣,拓寬了主體參與的面,當然有利于學生主體性能力的發展。
豐碑反思回顧 篇2
《豐碑》一課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將軍情感的變化來襯托軍需處長精神的崇高。第一次教學時,著眼于將軍情感變化的層次性和遞進性,我設計了自學思考題:將軍的神態是怎樣變化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要求學生圈畫有關詞句。然后分別讀議:將軍為什么“愣了一下”,為什么“臉色嚴峻起來”,為什么“兩腮的肌肉抖動著”,又為什么“愣住了”?
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體味將軍復雜的內心活動,從而引起共鳴。但從教學實踐看,雖然激起了學生的情感,但是學生思維空間狹窄,又壓抑了創新個性的發展。這是由于教師規定性的要求太多,造成學生只能被動參與學習。那么如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呢?引導質疑問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因此再教時,我嘗試把學習設計權還給學生,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3到第12自然段并在不懂的地方打上“?”,然后集體交流質疑,教師將同學們都不懂的問題按課文的順序重新排列并摘關鍵詞板書在黑板上,一般來說,學生的問題有:當警衛員告訴將軍前面有人凍死了,為什么將軍只是愣了一下?
為什么老戰士犧牲時神態還那么鎮定、安詳?將軍為什么要向身邊的人吼?等;接著再引導學生讀文,想象將軍、老戰士等人的內心活動并朗讀體驗。這樣由學生自已提出問題并主動解決,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去,自然情更濃意更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豐碑反思回顧 篇3
《豐碑》一文中第12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這個軍禮代表著將軍對軍需處長最崇高的敬意,也代表著他對剛才發怒埋怨軍需處長的自責、愧疚的心情,更為紅軍隊伍中有這樣的戰士而自豪。
為了進一步升華情感,理解課文內容,第一次教時,我設計了思考題:將軍為什么向軍需處長敬這樣一個軍禮?引導學生想象將軍的內心活動。雖然學生也能積極思考,發揮想象,但對將軍情感的感受不夠深刻。這是因為這樣教學學生只能內部自我協商,無法拓寬思路和想象空間。那么如何改善呢?強調主動的合作探究,自然能讓學生從單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
優化問題設計,創設爭論辯駁的條件是有效策略之一。為此,第二次教學時,我作了如下修正:首先讓學生思考,讀到這里你認為將軍剛才應該不應該發火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認為將軍剛才應該發火,因為他并不知道這位老戰士就是軍需處長,而眼前有位老戰士因沒有發到棉衣而被活活凍死,當然要發怒;有的學生認為將軍沒有弄清事實的情況下大發雷霆而錯怪了一位老戰士,當然這是不應該的等;接著在辯論之前,讓小組持相同觀點的同學讀議交流;然后分成兩大組辯論;最后集體評議。
這樣一來,學生在爭論中自然分組并多方交流,層層深入而又主動剖析將軍的內心活動,顯然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豐碑反思回顧 篇4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后進行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是被除數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它們的商。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的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單純地從形式上去教學分數與除法間的關系,學生能學得很扎實,但這樣一來計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視,為了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這樣來組織教學的:
1.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境,把一張餅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拿一張圓形紙片代表一張餅,親自動手分一分,喚起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接著出示要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組想辦法把3張圓形紙片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并讓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分的過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每人分得1張餅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說是3張餅的四分之一,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學生清楚為什么要用分數來表示除法算式的結果
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之后,我有意識的設計了這樣幾道練習題。1÷3= 8÷9= 2÷6= 讓學生把計算結果寫在練習本上,比比看誰先算完。結果有的學生一兩秒鐘就舉起了手,而有的學生費了很長時間才寫出了計算結果。匯報之后,引導學生思考:1÷3=0.333……與1÷3=1/3 8÷9= 0.88……與8÷9= 8/9有什么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環小數表示商計算太麻煩,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時告訴學生,以后計算兩個整數 相除的商,除不盡時或商里有小數時就用分數表示他們的商,這樣既簡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錯。
3、借機引申,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第一次向學生介紹分率與數量的區別。如①“把一張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這張餅的幾分之幾?每份分得多少張餅?”② "把2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長是這根繩子的幾分之幾? 每段長多少米 "③"把4千克鹽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鹽的總數的幾分之幾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讓學生明白這三道題第一問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沒有單位,都是把總數看做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總數的幾分之一,都是用單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如前三道題的分率分別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問都是求每份數量是多少,每份數量是有單位的,都是用總數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得數一定帶單位名稱。前三道題第二問的算法分別是1÷4=1/4(張) 2÷7=2/7 (米)4÷5=4/5(千克)
此處學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數量之后,為后面學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做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4、讓學生自主建構新知識
當學生發現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于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于分數中的分母后,引導學生把數字換成它們的名稱: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這時候,再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系。多數學生寫下:a÷b=a/b,老師拿一名稍差學生的板書出來,故意表揚這位同學。正表揚卻突然轉身給這名學生作業后面一個大叉號。正當同學們都詫異的時候?問為什么錯了?這時幾個思維靈活的先叫起來,說到:“b不能等于0!”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追問:“為什么b不能等于0?”。我繼續用課堂中的例題把1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這塊蛋糕的1/4為例,讓學生說說這個分數中的‘4’表示什么?”“如果把‘4’換成‘0’呢?”學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0”份就沒有意義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時----“a÷b=a/b(b≠0)”學生經常會忘記,這里的b不能為0。通過這樣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所以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的道理。這里并不直接告訴學生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除數相當于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為0。而是通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讓學生充分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所以分母不能為“0”的道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雖然學生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系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沒有引導學生總結出來。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種運算,是一個算式,而分數既可以表示分子與分母相除的關系,又可以表示一個數值。
豐碑反思回顧 篇5
《國寶——大熊貓》一課的教學教學設計>設計正是體現了新課改的這一要求,體現了教者以學生為中心,努力幫助學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
具體來說,教師采用“讀—悟—說”的語文教學模式。作為一篇說明文,《國寶——大熊貓》一課不象小說、散文、詩歌等文體可讀性很強,它只是用說明的語言向讀者介紹動物。然而教師并沒有忽略“讀”這一階段,運用自由朗讀、快速瀏覽、整體閱讀等多種讀文方法使學生熟悉課文,既有對全文內容的整體感知,又有精彩語段的反復體會。在讀的過程中,教師及時更正讀音,使學生能準確地讀準字詞。在“悟”的階段,教師由課題入手,適時地引導學生抓住教學設計>文章介紹大熊貓的特點——“國寶”二字,進行質疑、解疑。設計的最后環節讓學生介紹大熊貓,為保護大熊貓寫標語,寫倡議書,正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拓展,不局限于書本知識,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