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反思回顧(通用5篇)
《青山不老》反思回顧 篇1
我在課堂交流中插入晉西北的資料,讓學生想象老人植樹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學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綠化山林、造福后代的執著精神所震撼。此時再讀“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時,學生充滿了對老人的敬重之情。因為這個教學環節比較深入,因此學生對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永遠不會老的”這個問題迎刃而解。最后以小練筆“如果為老人塑造了一座銅像,你站在銅像前想對老人說些什么心里話”結課,學生在寫話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樣偉大的精神。
我覺得每單元的略讀課文應該是讓學生在前幾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在這一課中運用,這樣的文章教師應更多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縱觀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覺得從讓學生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艱苦的環境里創造的奇跡,到最后集中體會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時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當,情感體驗層層深入。課堂上,我努力營造學生自讀自悟的氛圍,充分讓學生來感悟文本,讓學生由文章內容聯系實際想開去,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特別注意在學生感悟后的悟讀深化,實現學生與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感悟、朗讀能力。但整堂課教學節奏有些前松后緊,導致課堂時間不夠,對學生的回答反饋語言還有待于再細化。
《青山不老》反思回顧 篇2
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選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概括大、小環境的特點等設計,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青山不老》反思回顧 篇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明白了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略讀課文應該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在這節課上還應該有更多的小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會更加努力。
《青山不老》反思回顧 篇4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觸發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對詩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讀和教學詩歌的要核,在詩歌鑒賞過程中,意象分析是起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就在于,將這個抽象的概念還原為具體的詩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舉一反三的啟發式教學。
我認為要讓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通過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為引入,特別引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這是有一個思維的遞變過程的,再在這個感受的基礎上提出概念,學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在這點上學生的思維過程有一個截面的剖析。
進行意象分析只能舉一反三,所以我選取了一些典型的詩歌意象來進行分析,月的意象和柳的意象主要是思考它們具有什么樣的文化意蘊,怎樣成為詩歌意象的。學生在這兩組的意象分析中,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們預料的,這是教學的生成性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逐漸引導學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學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須注意意象的特點品質和詩人情感之間的微妙關系。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的狀態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來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形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態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鑒賞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升華。
詩歌鑒賞的教學,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在過去的詩歌教學中,由于應試專家和老師們精心炮制詩歌鑒賞的解題技巧,學生并沒有進行真正的鑒賞活動,而是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跳過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我認為詩歌鑒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從術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青山不老》反思回顧 篇5
在教學過渡到西南干旱災情內容時,我主要分三點講:一是自然災害造成的傷害,我們盡量采取措施來減輕損失和傷害;二是人為因素,人為造成傷害。重點講授各種對大自然的破換和環境污染,因為這種自然災害是人為能夠減免的,是可以讓它不發生的,這就要求我們人人都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力所能及的保護大自然,防止多種人身傷害的事故發生;三是為了自己的生命更健康,我們每個同學都應當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使我們的生命更加充滿活力,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命的可貴。
通過《珍愛生命》這節課,學生了解到了生命的可貴,如何去善待自已與別人的生命,為什么要保護大自然環境,并且如何令自己的生命閃光,在有限的青春里做多些有意義的事情,不浪費時間,珍惜校園美好的生活,努力豐富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