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有多大》反思小結(精選5篇)
《雨下得有多大》反思小結 篇1
本課是《關心天氣》單元中的一課。通過觀察云的形狀、顏色,認識常見的幾種云,由想知道雨的大小,產生使用雨量器的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制作測量雨量的工具--雨量器,了解使用雨量器的方法,同時通過親身經歷測量降雨量,使學生體會到雨量和記錄雨量數據的長期性和堅持性,同時鼓勵學生和雨水親近,培養與大自然的親近感。
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對云與雨的聯系已有一定的認識,知道有“烏云”會下雨;知道云的形狀有不同;知道云的顏色有不同;還知道雨量的大小也有不同;在生活中學生對雨量的大小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如:毛毛雨、小雨、中雨、大雨等。還有些學生可能對雨量的測量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將交流分享各自的知識,合作參與雨量器的制作過程,共同體驗雨量的大小,交流討論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會用雨量器測量雨的大小,并對測量的結果進行簡單的處理。
《雨下得有多大》反思小結 篇2
根據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模型,我們這樣處理教材:在科學知識目標上,由原來的研究“雨下得有多大”這個問題轉變為明確地研究“降水量”這一類的問題,即通過對降水量的大小的討論探究來解決“雨下得有多大”這個問題。本課的教學內容與我們的生活很貼近,如云與雨的聯系,雨量的大小等,課前可以先引導學生注意搜集這些方面的信息。另外,本課的課堂教學將延伸到課外,學生課后需要用更多的時間使用雨量器測量雨的大小,這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使得科學課上的研究學習走進了學生的生活。
在教學準備方面,本課通過多媒體幫助學生認識有關云與雨相聯系的知識。課中雨量器的制作材料都是學生自帶的:塑料瓶、膠帶、剪刀等,同時學生帶上親手制作的雨量器到生活中,對雨的大小進行實際測量,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科學。在雨量器的制作過程中,遵循便于操作和開放性的原則,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教師除提示制作方法外,其他不做任何指導,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發現問題并自己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雨下得有多大》反思小結 篇3
由于在實施過程中巧妙地借用了一些現實中的有利條件,使得課上得較為成功。
一、妙用“天時”
上這節課的時候,適逢無錫太湖流域藍藻大面積爆發。為了緩解災情,政府特地邀請了北京來的專家為無錫地區進行人工降雨,因此引起了周邊地區的大面積降溫降雨天氣。原本本地天氣連續晴好干旱,本以為用雨量器實地測量雨量是不可能了。但我仍要求學生先把雨量器做好。真巧,雨量器做好的第二天,就下了一場及時雨,解了教學上的燃眉之急,真可謂“天助我也”!就這件事,也讓我再次領悟到了:機會永遠是屬于有所準備的人。
二、巧設“地利”
測量雨量時要求在比較空曠平坦的地方進行,為了是盡可能使測得的讀數較為精確。在校園中,為了得到精確的讀數,我選擇了地勢平坦的小操場進行實驗。要求同學們將雨量器先裝部分水至零刻度線,然后冒雨將雨量器放到指定地點。這樣,同一地點測量的讀數可以相互參照,讀數相對比較客觀、準確。
三、爭取“人和”
做雨量器需要一些材料和專用的工具。如可樂瓶、膠帶紙、剪刀等,特別動手制作之時還需要將雪碧瓶上方均勻地切割下一截來,所以如果單獨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可能存在一些困難。因此我建議同學們回去尋求家長的幫助與支持。在材料收集、切割瓶子之時得到家長有力的幫助,使得做出的雨量器既精確又美觀,大大提高了測試的準確程度。因此,科學動手做實驗,可以廣泛發動家長,讓家長參與到這些實踐活動中,既體會到親子的樂趣,又激發了學生動手的積極性,還有助于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真是一舉多得。
《雨下得有多大》反思小結 篇4
從《一個蘋果》的教學探究語文課創新思維的訓練,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正在形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是最根本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曾記得著名特級教師袁蓉在一次評課會上說:“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讓他們敢問、敢說。這是基礎。”眾所周知,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激發其學習的動力。所以,在教學時,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各抒已見。
1.鼓勵學生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質疑不再僅僅局限于文章字詞的表面,比如這個字怎么讀,
這個詞是何意等等,而是能夠將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與段落之間聯系起來思考,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學生問:“運輸員閃進防炮洞里時,全身塵土,褲子撕破了,腳脖子上也血跡斑斑。可是他拿出來的蘋果為什么擦得干干凈凈?”我當即表揚她提得好,并出示操練,鼓勵大家共同思考,解決疑問。值得一提的是,操練是備課時就設計的,而學生的這個疑問卻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覺得問題和操練之間有內在的聯系,所以就自然地用上了,將教學延伸下去。
2.在學生不易產生疑問處設疑,讓學生各抒已見。
課文中的有些詞句,學生閱讀時一筆而過,不覺得有問題,而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課
文的關鍵所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巧妙設疑,啟發學生思考,使他們敢于說出自己的觀點。教學開始時的討論中心:“你認為誰最需要、也最想吃這個蘋果?”教學過程中的“干得發紫”、小李的“三看”、比較句子等環節,都體現了這一點。
在教學中,既應該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又應該創設些有利于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環節,使思維訓練與語言文字的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在語文課中培養其最根本的創新能力。
《雨下得有多大》反思小結 篇5
《魯濱遜漂流記》這篇課文分為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兩個部分。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一是通過閱讀課文,使學生了解外國名著的內容,了解人物遇到的困難及戰勝困難的辦法,關注人物的命運,體會人物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二是激發學生讀整本書的興趣。
課文篇幅很長,學生完整朗讀課文一遍需要18分鐘的時間,45分鐘也就只能把課文走兩個來回。于是,我安排了兩個課時教學這篇課文。第一課時,自讀課文,弄清生字詞的讀音,并積累四字詞。接著,讓學生讀梗概,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最后,讓學生自由讀精彩片段,找出自己感受自己的片段,進行批注。第二課時進行交流,針對他們感受最深的片段,走近魯濱遜,了解他是個什么樣的人,可以帶給我們哪些深遠的人生啟示。
第二課時的課堂是比較開放的,學生暢所欲言,他們愛談什么談什么。通過交流,我知道學生第一課時的自讀自悟還是有不少收獲的。有的孩子談到了魯濱孫在孤島上的孤單寂寞,他們是通過課文多處的描寫加一體會,從而體會出魯濱孫生存下去的不易!孩子們說,這樣的孤單寂寞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但是,魯濱孫能堅持活下去,他一定還想了許多其他排遣寂寞的辦法,從而認識到主人翁那種在逆境中不屈服的可貴精神。通過體會魯濱孫列的“幸”與“不幸”的明細帳,學生領悟了魯濱孫永不放棄,樂觀向上的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