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懷古課后反思(通用5篇)
潼關懷古課后反思 篇1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后任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于濟南云莊,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陜西救賑災民。
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云莊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贊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潼關懷古課后反思 篇2
一曲沉郁蒼涼的歷史悲歌──張養浩《潼關懷古》的主題及其它張叢林峰戀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曲作家張養浩的這首《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一支思想進步內容豐富的小令。作品通過懷古,揭示了這樣的歷史事實:歷代王朝的興亡盛衰,給人民百姓帶來的只是苦難,封建王朝的統治都是建立在百姓尸骨之上的,興則大興土木,榨取人民血汗;亡則兵禍連年,到處都是置人民于死地的屠宰場。小令從大處著眼,反映了深刻廣闊的思想主題。作者以深沉蒼涼的筆調,吟唱著一曲滄海桑田文明演進的歷史悲歌,它引發著千萬讀者對人類文明歷史的沉重思考。要揭示這支小令深刻的主題,有必要對它的內容予以詮釋。小令開頭寫作者登臨潼關,壯麗山河盡收眼底。“峰巒如聚,波濤如怒”,作者給我們勾勒了一幅雄偉壯闊的山河圖。“峰巒”寫華山,“波濤”指黃河。
一個“聚”字,寫出了華山峰巒疊嶂,峭壁嶙雄偉峻拔的氣勢;一個“怒”字則把黃河的那種洶涌澎湃、氣勢磅礴、一泄千里如萬馬奔騰的圖景給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潼關懷古課后反思 篇3
詩詞教學向來覺得是難題,其中最難的是設計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詩詞的意境。這次的《詩詞曲五首》里,上的最成功的應屬《山坡羊·潼關懷古》這一首元曲。一般以往教這首詩都是屬于應付式的,讓學生記住名句就算了,而這次用了一次在外聽課的思路去上,收獲甚多。課堂中,開始提出的是字詞學習,學生很容易接受,我列出了四個詞“山河表里、躊躇、宮闕、苦”然后在對這個四個詞的背后的含義進行挖掘,逐漸深入到課文的思想情感。
通過“山河表里”讓學生了解潼關的地理位置,并利用漫畫的形式,讓學生理解作者所用“聚”“怒”的表達效果,這個環節學生的興趣很高,因為簡筆漫畫的形式他們覺得很新奇,又在學生的理解中不斷改進,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然后介入資料介紹潼關的地理位置,寫出其作為戰略位置的重要意義。“宮闕”一詞很簡單,但如果介入當年秦朝當年建造 “咸陽宮”時所需時間,這一詞就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與百姓的艱辛,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是一個問題——“假如讓你們去修建‘咸陽宮’你去不去?需要多少年建?”,學生紛紛猜測“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的都有,這時我說“我給大家講一組數據。當初修建咸陽宮,秦始皇動用了40、50萬人,經歷了幾年才蓋好。
你們全班才50個同學,是他們的萬分之一,他們用了幾年才完成,你們大概要幾萬年吧。如果你們能活到現在,做了20__多年,我想咸陽宮的地基說不定還打好呢。”然后補充“咸陽宮,幾十萬人花了幾年時間才建好,但是不到一百年就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不久漢朝開始了,又建了宮殿,然后又變成了土。就這樣宮闕毀了又毀,百姓建了又建。”學生在笑過之后陷入了沉思。“躊躇”詞介入了幾位詩人在描寫離開國都時的惆悵,寫出詩人為何“望西都,意躊躇”,張養浩不僅為宮闕成土而傷心,還為百姓心血白費而傷心,還為百姓即將重修宮闕的痛苦而傷心。
在賞析文章中心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時我用了兩個句子作比較,“興,百姓福;亡,百姓苦。”,“興,也任他;亡,也任他。”突出張養浩為百姓疾苦而憂慮,敏銳地指出朝代更替,最苦的都是百姓。通過幾個詞語,既生動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能深入探討文字背后的意義,并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直指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的百姓疾苦及其根源,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潼關懷古課后反思 篇4
詩詞教學向來覺得是難題,其中最難的是設計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詩詞的意境。這次的《詩詞曲五首》里,上的最成功的應屬《山坡羊·潼關懷古》這一首元曲。一般以往教這首詩都是屬于應付式的,讓學生記住名句就算了,而這次用了一次在外聽課的思路去上,收獲甚多。課堂中,開始提出的是字詞學習,學生很容易接受,我列出了四個詞“山河表里、躊躇、宮闕、苦”然后在對這個四個詞的背后的含義進行挖掘,逐漸深入到課文的思想情感。
通過“山河表里”讓學生了解潼關的地理位置,并利用漫畫的形式,讓學生理解作者所用“聚”“怒”的表達效果,這個環節學生的興趣很高,因為簡筆漫畫的形式他們覺得很新奇,又在學生的理解中不斷改進,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然后介入資料介紹潼關的地理位置,寫出其作為戰略位置的重要意義。“宮闕”一詞很簡單,但如果介入當年秦朝當年建造 “咸陽宮”時所需時間,這一詞就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與百姓的艱辛,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是一個問題——“假如讓你們去修建‘咸陽宮’你去不去?需要多少年建?”,學生紛紛猜測“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的都有,這時我說“我給大家講一組數據。當初修建咸陽宮,秦始皇動用了40、50萬人,經歷了幾年才蓋好。
你們全班才50個同學,是他們的萬分之一,他們用了幾年才完成,你們大概要幾萬年吧。如果你們能活到現在,做了20__多年,我想咸陽宮的地基說不定還打好呢。”然后補充“咸陽宮,幾十萬人花了幾年時間才建好,但是不到一百年就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不久漢朝開始了,又建了宮殿,然后又變成了土。就這樣宮闕毀了又毀,百姓建了又建。”學生在笑過之后陷入了沉思。“躊躇”詞介入了幾位詩人在描寫離開國都時的惆悵,寫出詩人為何“望西都,意躊躇”,張養浩不僅為宮闕成土而傷心,還為百姓心血白費而傷心,還為百姓即將重修宮闕的痛苦而傷心。
在賞析文章中心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時我用了兩個句子作比較,“興,百姓福;亡,百姓苦。”,“興,也任他;亡,也任他。”突出張養浩為百姓疾苦而憂慮,敏銳地指出朝代更替,最苦的都是百姓。通過幾個詞語,既生動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能深入探討文字背后的意義,并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直指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的百姓疾苦及其根源,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潼關懷古課后反思 篇5
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樂學的效果最佳,樂學是治學的最高境界。“親其師而近其道”講的是要創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活動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我們的教育生動活潑。 創設輕松、愉悅、和諧的教學情境和氛圍,能使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鳥島》的教學設計上我是這樣處理的:
一、備課從學生角度出發
1、根據低年級學生愛新鮮,喜歡生動直觀的畫面。整節課我都以課件導學。看網絡上鳥島的影片,創建心目中的鳥島……視聽結合,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2、根據兒童愛玩的特點,我創設了導游帶團去鳥島旅游的情境來貫穿整堂課的始終,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根據學生愛畫畫、愛表現的特點,在重點段的學習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親自到網絡上繪制自己心目中的鳥島的環節,學生興致很高。在先畫再評,然后再次修改自己作品的過程中,促進了新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內化,課文的重難點輕松突破。
4、小朋友對于新鮮事物好奇心很強,我利用網絡對他們的吸引力,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培養他們會提問題,并且會上網查找信息,滿足自我需求的能力。
二、教學策略和教法設計
1、教版教材的主導理念是“情境教學”。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要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情境中學習。所以,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成了我教學的重點。根據兒童愛玩的特點,我創設了導游帶團去鳥島旅游的情境來貫穿整堂課的始終,這樣做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堂課的各個環節也連接得更加自然、流暢了。
2、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鳥島》這堂課的主導思路是要讓孩子在“活動中學習” 。所以整堂課我創設了如下活動:
①聽一聽:剛上飛機時,讓小乘客閉上眼睛,欣賞音樂,想象畫面。
目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帶學生入情境。
②找一找:找出鳥多的語句,在下面畫上橫線。
目的:通過動手實踐,促進學生思考,讓他們初步學習作者是怎樣描寫鳥島上鳥多的特點的。
③畫一畫:讓學生在網上裝扮心中的鳥島。
目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反饋自讀效果。
④評一評:欣賞評價老師的鳥島創作。
目的:通過對比,讓學生在讀一讀、議一議的交流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夏天鳥島熱鬧的特點。突破重難點。
三、發揮整合的優勢,利用網絡課件突破重難點,促進新知識的內化
《鳥島》這篇課文用詞精妙。如“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著一個,窩里窩外到處是玉白色、青綠色的鳥蛋……”如果一味就課文理解,比較抽象,學生不易體會。所以我在教學這一重點段時,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創建了一個可供學生親自操作的繪畫平臺,讓他們通過畫自己心目中的鳥島來體會文中的詞語和意境,收效很好。
縱觀整堂課的設計,我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通過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課堂。豐富的活動把靜止的、封閉的、模式化的教學轉變為現實的、開放的、有個性化的教學,讓學生真正學得有趣、學得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