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反思回顧(通用5篇)
范進中舉反思回顧 篇1
反思課堂,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心情并未完全放松。
第一,課堂上自己講、說的還是太多,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還是不夠充分。尤其是第三問題時,夸張的文字和強烈的對比很多,可讀性很強,課上安排讀的訓練太少,學生理解不夠深。范進中舉后發瘋的特殊意義,是我講,學生被動接受地。
第二,拓展環節,我只讓學生在嘴上說一說,能說的、敢說的就幾個同學,我想不是學生沒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學生還沒有準備好,他們需要時間來思考,如果能學生拿筆來寫,那么呈現出來的應該會更豐富、更豐滿的想法。
第三,小組學習無疑是有著很強的優勢,但如果沒有實際的任務去引領小組活動,小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節課上,小組成員只在尋找對比手法使用時有過一次簡單的碰頭,似乎熱鬧,而實際上意義不大,學生并沒有在小組活動中獲得一定的合作上快樂,更談不上互助過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范進中舉反思回顧 篇2
在這篇文章中,很明顯的作者是通過發瘋等細節運用對比和夸張等手法來諷刺范進其人的。因為大家都是同行,再多關于文章的主題,以及范進這一人物的形象,我在這里就不多說了。我們看看在片段一中,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范進是一個“奮力上進”的人,未置可否。學生應該會理解為默許。片段二中,學生說到范進以后的形象應是“暈官味,釣一只煙、蹺二郎腿、看書、寫文章”,教師一個反問“是這樣嗎?”,學生反應很快,好像洞悉了老師的意思,于是范進馬上就變成了一個可為“百姓造福”的清官形象。不知在九泉之下的吳敬梓老先生見到這一幕作何感想,是哭亦或是笑?
問題出在哪了?是這位教師不是科班出身?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就是說這位也能理解《范進中舉》這篇文章了。那他為什么對學生如此明顯的錯誤置之不理呢?主要原因是,他對新課改的精神沒有領會。他迷路了。新課改要求:“注重調動學生自由自主地參與意識”,他害怕自己的參與和糾正會影響到學生的“自由自主地參與意識”,于是他緘默了,為了成全學生,自己心甘情愿的在課堂中退居幕后,將課堂讓給了學生。
事實上,他沒有真正的領會新課改的思想,新課改是根據學生接受知識的特點,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究,要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但是教師的主導地位卻絕對不能忽視,否則,誰去引導、啟迪學生接受真知呢?這樣的話,辨別好壞是非的能力還未形成的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會迷失航向嗎?
范進中舉反思回顧 篇3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閱讀理解、比較分析、探究感悟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意圖通過這些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感受作品深刻內涵并體會文章的諷刺藝術。
同時,采用課外相關語段與課文進行比較,這樣就避免了以往就課論課,而是以《范進中舉》為引子,完成了對《儒林外史》的探究學習,并引起學生對閱讀《儒林外史》原著的強烈興趣。一節好的語文課堂,只有成功地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由于課堂容量大,沒有還朗讀到語文教學中去,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在讀中理解文章主題,在讀中品析語言的傳神。如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思考、品味時間,教學效果會好些。
范進中舉反思回顧 篇4
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人性”課堂,是學生發展的“娛樂場”。學生飽滿的情緒是進行自主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更要通過多種自然活潑的形式,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介紹朋友的形式導入新課,出示兩張色彩鮮艷、生動活潑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圖片,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了主動探究學習的欲望。然后引導孩子們走進文本,感受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小白兔自己種白菜,小灰兔吃白菜,不干活;小白兔送白菜,小灰兔又去要白菜讓孩子們體會“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
在教學中,我很注重語言的實踐。我深入挖掘教材,鉆研課文,設計了一個“體會小白兔的辛苦”的教學環節,結合課文插圖,把小白兔的勞動場景細化,“哎呀,白菜的葉子蔫了,小白兔趕緊澆水;不好!白菜的葉子上長了蟲子,小白兔趕快……”加深了學生對勞動情境的感受,突破了本課教學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勞動意識。
另外,通過讓學生從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語言中找出“您”“請”等詞,讓學生感悟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有禮貌,從而引出小白兔和小灰兔共同的優點。在這樣語言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主動性大大增強。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進行扎實的訓練,例如,最后一幅插圖,我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大膽想象:小白兔抱著大白菜會怎樣說?老山羊捋著胡子,會怎樣說?小灰兔躲在老山羊身后會怎樣想?以此來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為下文的表演做了鋪墊。
范進中舉反思回顧 篇5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愛蓮說》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后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我那時所擔心的,考試時千萬別因為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至于對學生,我那時所關心的,是他們上課記不記筆記,下課復習不復習。有時候考完,自己也納悶:這道題明明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還反復強調,一定得注意。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并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后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上這一課我主要抓住了這兩個環節:
一、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讀。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師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對照注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后,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么要寫這些特點?對于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系到以前學過的《行道樹》。這不禁使我有些自慚,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二、評價課文。這里有兩層含義:課文里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這是讓學生發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于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里寫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愛蓮說》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全“拼”了出來。老師該講的,學生都講到了;老師沒講的,有些地方學生也講到了。比如以前作為難點分析的,是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污濁世風的觀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僅贊揚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還結合社會實際,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的丑行,說他們連古代的周敦頤還不如,真該要他們好好讀讀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