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課堂反思(通用5篇)
杠桿課堂反思 篇1
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的一種簡單機械,學生對比較規則的杠桿識別是比較容易的,如撬杠。在教學中我感到學生存在以下幾點認識不足:
1、支點的尋找,如用撬杠撬物體時,向上用力和向下用力的支點不同,學生在確定支點時不能根據實際來確定,究其原因是學生對圍繞轉動的點不能很好理解。可能把它理解成與物體接觸的點或移動的點。
2、力的方向的和作用點的尋找學生存在較大的問題,例如用剪刀剪物體時,知道手是施力物體,剪刀是受力物體,把手作用在剪刀上的力畫出來了,可畫刀口上受力時,卻畫成了被剪的物體,這樣的問題存在非常普遍,說明學生對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分析、區別是非常模糊的,還有對題目中研究對象確定也沒有確定好。
3、經常把杠桿的長度當成了力臂的長度,來分析解題。有這種現象的同學是對杠桿的平衡條件和力臂沒有完全理解。
杠桿課堂反思 篇2
1、要使學生會應用杠桿的知識點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科學的實用性,我想這是學科學的意義所在。
2、這節課不足的地方是沒有給學生引入阿基米德的那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翹起地球”沒能給學生一個發揮創造力的空間。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本,這節課上課過程中課堂氣氛調動的不太活躍。我想今后可以在教學設計及多媒體的制作內容上做一些改進。
3、感謝同組的其他老師在這次課內教研對我的幫助。隋向鋒和張雪梅老師,充分發揮了自己會制課件的特長。不但將課件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動,而且在備課研討時等方面積極獻言獻策,充分體現了他們扎實的教學基本功。
鄧秀麗老師,充分發揮自己多年的業務特長,積極為我修改教學設計,從教學設計到備課研討一點也不含糊。發表教學觀點,當仁不讓!
杠桿課堂反思 篇3
經過全體初三物理老師的努力杠桿的教學任務終于完成了,對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的反思主要有一下幾點:
1、本節課重點是認識杠桿、杠桿的五要素,難點是認識杠桿、確認力臂。為后面的杠桿平衡、杠桿的類型內容打好基礎,所以在教學設計上不求新穎,重在知識點的落實。通常光講清楚知識點很枯燥,所以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許多學生自主實驗和小組討論情節以及各種多媒體動畫幫主學生理解杠桿。。
2、杠桿是既功、功率的學習后,引入的一種重要的機械,為以后學習滑輪、斜面等機械的知識打好基礎,對學生分析實驗 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有很大幫助。
3、為了創設一種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學中立足于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中穿插多個學生集體討論以及實驗,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合作互助中自主探索,積極主動的學習,既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提高了綜合能力。讓學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沒有合作就沒有成功。
4、畫力臂時,我先用蹺蹺板圖片,講清楚力臂的概念,然后用多媒體多次演示給學生看如何畫力臂。學生通常會對靜止的簡易圖形缺乏想象力,所以通過模型讓學生更清楚的認識,幫助他們想象和積累經驗。畫力臂是難點,需要跟數學點線間的距離知識點結合。數學上有別于科學習題中的實物圖,還是需加強畫力臂的練習。
杠桿課堂反思 篇4
“百數表”是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11頁的內容。在學生初步認識兩位數后,教材及時對兩位數進行整理,并以“百數表”的形式呈現百以內的各個數。為了讓學生通過觀察“百數表”發現數與數之間的聯系,進一步理解百以內數的含義,我在教學時,分了三個層次進行。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順序、有積極思維參與的比較持久的感知活動,是一種“思維的知覺”。教學時,我先給學生出示一張完整的“百數表”,讓他們認真觀察這100個數,根據這些數的排列順序,看看在它們身上都能發現哪些“小秘密”。孩子們的思維非常活躍,有的橫著觀察;有的豎著觀察;還有的斜著觀察。找出了很多有趣的規律。
沒想到,這樣一張看似簡單、枯燥的“百數表”,在孩子們的眼中竟然能夠發現這么多的“小秘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給他們提供了充足的活動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一個寬松、和諧的氛圍下,大膽想象,積極思維。
杠桿課堂反思 篇5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圖學文的童話故事。課文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黃牛、燕子尾巴的用處,課文較為簡單、易懂。
但是我原本認為本班的學生家中沒有什么課外書,課外積累極少,好多學生對壁虎不了解,讓他們課前搜集有關壁虎的資料也沒有條件。而且他們讀書往往有口無心,不少學生自讀課文僅停留在讀通順、識字的階段,不會結合書本配的圖片進行思考。
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就先簡要的介紹了一下壁虎的特點,告訴了他們壁虎尾巴有自衛的功能,然后導入到課文的開頭壁虎遇到蛇的一幕。這樣,學生恍然大悟。但是,在之后的教學中,學生卻沒有了新鮮感,雖然順利地完成了這堂課,卻很平淡,學生沒有自己的新發現。也許給學生問題,讓他們自己去發現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