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通用17篇)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1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鉆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zhàn)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zhàn)勝的。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了一課時抓住以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布置學生課前預習→出示字詞檢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抓重點詞句體會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由于學生喜歡神話故事,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特別是學生抓住重點句子談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時,學生的發(fā)言可謂是精彩紛呈,同學們都能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感受到魔鬼的兇惡、狡猾、愚蠢的特點。也能從句子中體會到漁夫的善良、冷靜和聰明的特點。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2
《漁夫的故事》一課選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鉆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zhàn)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zhàn)勝的。
這時候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制他的妖氣。”
這是課文唯一一次對漁夫心理活動的描寫。從他的想法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漁夫此時已經鎮(zhèn)定下來,他知道怕魔鬼和與魔鬼講道理,都是徒勞的,自己能與魔鬼較量的,不是身體,而是智慧。他想到了,只有讓魔鬼重新回到并子里,才可以治服它。所以下面的對話,漁夫的語言就充滿了智慧,讓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辯解,準備束手待斃,使魔鬼不知不覺進入了圈套。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3
我抓住描寫漁夫的心理活動的那句話來分析,“這時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住他的妖氣。”讓學生討論對這句話的理解。從而得出“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zhàn)勝的。”的主題。而這時,一向愛另辟蹊徑的吳俊儀又發(fā)話了,老師“正義有時并不一定能戰(zhàn)勝邪惡,比如歷史上有些壞人卻能得逞,禍害忠良。”聽到這句話,我深深感受到這個孩子可能接觸到一些負面影響,內心深處有一些觀點比較狹隘,我們作為老師此時不應再盲目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由于他們年齡小,理解事物還不夠全面,不能正確看待歷史或現(xiàn)實生活中不和諧的現(xiàn)象,我們老師和家長應該在孩子的心里埋下善良、淳樸、向上的種子,讓他們做一個陽光、快樂、活潑的少年。而不應是悲觀、險隘的孩子,這樣會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但這樣的孩子必須耐心講解,想到這,我耐心地對他說:“并不排除歷史甚至現(xiàn)實生活中,有你說的這些不合理的現(xiàn)象發(fā)生。但您要明白,你所說的這樣的事情畢竟是少數(shù),另外,這些事情終究的結果還是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壞人最終也沒得到好的下場,比如,秦檜最終落個千古罵名。
這些民間故事,來自廣大的群眾中間,他們在編這些故事時,帶著他們的美好向往,相信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zhàn)勝的。聽了我的講解,他才點了點頭,坐下來。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4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通過寫一個小村莊的人們無節(jié)制地亂砍濫伐樹木,使周圍環(huán)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最后受到大自然嚴厲的懲罰──整個小村莊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從而告誡人們要愛護樹木,保護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語言樸實,但寓意深刻,讀后耐人尋味,是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和指導學生朗讀的好課例。因此,在備課時我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蘊含著的道理”做為主要教學目標。圍繞著這個教學目標,在讀準字詞并初步感受課文內容后即以“老師想提一個問題,這節(jié)課我就提一個問題。你們有信心答對嗎?要想答對我的問題,你們得好好讀讀課文。該怎么讀呢?你們先猜猜我會提什么問題,按你們猜的問題使勁兒鉆研,鉆研得越透徹越好。”在學生再讀課文后接著揭示問題:讀了這篇課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著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地認真地去讀課文并深刻地去領悟每一句話所蘊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這個小村莊還有人活著,你想對他說些什么?”來進行說的訓練,最后再進行一些拓展練習,為學生補充一些資料。可惜,正當大家深入地理解課文時,本節(jié)課卻不得不戛然而止。
課后一直覺得很遺憾,留了個小尾巴。但細細一想,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講,這樣的一篇言簡意深的課文要想在40分鐘內既深刻地去領悟每一句話所蘊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讀也決非易事。要想訓練得更扎實,只能慢慢地去引導,反復地去體驗,深刻地去感悟。
有人說,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只有在挫折與困頓中不斷反思才能成長,但我是個唯美的人,當好一名教師,擁有一節(jié)無撼的課是我永遠的追求。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5
今天上課后,與同年級教師交流怎樣上好《成語故事》?
最近,我已經上了三節(jié)成語故事課,從學生的反應程度看,比較喜歡。有些學生對于成語相當有興趣。今天聽課老師說,有兩名同學在你講某個故事的時候,他都迫不及待地去看另一個故事了。
當然這樣的信息從一個側面說,我講得不夠吸引人,還有就是學生的聽講習慣還沒有養(yǎng)成。由此看,教師仍舊需要改變教學方式。我想,進行《成語故事》教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記住幾個成語,理解它們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積累成語的興趣,熱愛閱讀,從而拓寬學習語文的渠道。
然而,怎樣進行教學才能夠達到這一目標呢?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站在什么角度上進行備課?必須備到什么樣的程度?
對于我來說,很多成語故事也是第一次閱讀。雖然其中的人物并不太陌生,但是也并不熟悉。可以說,這對于我來講也是一個挑戰(zhàn)。但是,我很喜歡這個挑戰(zhàn)。因此,我每天都要讀上十幾個成語故事,并且要把里面的許多生僻字查個清楚,對于里面提到的人物,也要查一查他們的歷史。這樣的備課是多么有趣呀,我與學生共同成長呢?
不過,作為教師必須更加明確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給學生什么?學生會通過你的教學學到些什么?只有這樣去想的時候,我們才能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他們的學習。在我與同級部教師交流的時候,我們再次理清了成語故事教學的思路。
首先,教學要有輕重,不能平均用力。也就是說要有精講略講。
其次,必須讓學生把每一個成語讀熟。
再次,課堂上必須有應用,或造句,或填詞。
最后,要有練寫,要讓學生們落實在筆頭上。
下周的成語故事教學就將圍繞這個思路進行。在嘗試后,如果有感覺不舒服的地方,仍需立即調整。如果你是班中的學生,可以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我會進行思考的。如果您是班中的學生家長也可以與學生為此展開交流,將您的觀點告知我,我會慎重考慮的。如果您是外校的一名教師,也請您談一談自己的觀點,我們可以為此展開交流。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6
一、學生的讀沒有激情。糾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在引導學生讀的過程中我牽的太緊,有種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感覺,沒有放手讓學生帶著自已的喜好與感受去讀,所以大大削弱了學生讀的激情。
二、學生讀的層次和提高并沒有很好的表現(xiàn)出來。當一個學生讀完之后,好在哪?不足之處又是什么?我沒有清晰的點評,所以造成了下一位學生再次讀時不知該從哪些方面去下功夫,比如說抓住哪些重要的詞,語速是快是慢,音調是高是低等等。這些地方是在今后的教學中需注意的問題。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提高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重點設計的兩處來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一只小河蚌沒去撿沙子,看到伙伴們撿沙子它會怎樣想?又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小河蚌當是地心態(tài),為后面進一步體會課文的寓意打下基礎。學生學習完課文后讓他們說說“假如此時你正好看見那只沒有撿沙子的小河蚌在后悔流淚,你會對它說什么?”使他們深刻感受到要把握好人生,不怕困難,珍惜時間,刻苦學習。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7
通過講述為了保護凱巴伯森林的鹿群,人類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愿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的故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事物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不能隨意破壞生態(tài)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后果。這是一節(jié)共研課,通過我們教研組的研究,我做了以下設計:
1.激趣導入。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激活學生以前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積累是很關鍵的。因此,我首先讓學生根據(jù)平時對“鹿”和“狼”的了解,用簡單的詞語概括對這兩種動物的印象,為學習下文,改變對這兩種動物的一般認識做好鋪墊。
2.自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通過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語言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3.自學理解,明確造成凱巴伯森林幾乎毀滅的根本原因.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默讀自學,在文中勾畫出“羅斯福為了保護凱巴伯森林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有這些措施導致的后果”。在學生小范圍的交流之后,進行全班交流,并讓學生在文中進行標注,明確捕殺狼之后所造成的四個連續(xù)性的后果。在學生明確這些措施所導致的惡果之后,讓學生給羅斯福總統(tǒng)寫一封信,告訴他錯在哪,怎樣做才能挽回損失。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羅斯福總統(tǒng)決策的錯誤之根本,再由此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不足:課上我還是有些急燥,教師的語言太多.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發(fā)言的機會.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8
講《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時候,課堂上發(fā)生的一場爭論。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是一首我國家喻戶曉的童話詩,在教材中是一篇閱讀課。在閱讀提示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故事中的誰?不喜歡誰?為什么?”在課堂上,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大部分同學喜歡忠實善良的漁夫,不喜歡貪心不足的老太婆。而有幾個同學卻一反常態(tài)的提出喜歡“我喜歡老太婆,不喜歡漁夫”的言論。
他們認為:文章的中心是在贊揚漁夫的忠厚善良,但是他這種忠厚善良近乎于懦弱和無能,一味地聽老太婆的指使,機械地完成老太婆教給的所有任務,明知是老太婆貪得無厭,還把她的話當作圣旨去執(zhí)行,在辦事的過程中不假思索,不動腦筋,對于老太婆的錯誤行徑非但沒有及時的制止,而且還象執(zhí)行公務一樣敢怒而不敢言,他的聽話成了對老太婆的縱容,最終連一個金魚要報答他的木盆也沒有得到,這樣的忠厚善良難道還值得我們去喜歡他,欣賞他,效仿他嗎?
再說老太婆,她的兇狠、貪心不足,當然是可惡的,可是她“搶抓機遇上臺階”也挺值得欣賞。她抓住了漁夫的忠厚善良、聽話的特點和金魚報答救命之恩心切機會,使生活一次又一次得到改善,“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只不過她沒有很好的認識自我,若不是她太不知足了,要當海上的女霸王,激怒金魚,她就是永遠富貴的女皇。如果老太婆能改變一下自己生活的態(tài)度,與漁夫和睦相處,一道在生活稍微得到改善的基礎上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就會有一個好的結果了。用現(xiàn)在的眼光去審視老太婆的言行,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
聽了個別同學的爭論與分析,我首先肯定了他們的觀點,覺得孩子與眾不同的觀點映射出了他們高度的分辨力和與時俱進的思維力,能用現(xiàn)在的眼光去看事物了。看似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也確實,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我們不能用不變的眼光看發(fā)展中的事物!雖然學生的回答與教材的本意有所出入,但是這種同中有異應該給與充分的肯定。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9
文章結尾,當結果大白于天下的那一瞬間,不只是大衛(wèi),就連所有的讀者都為之振撼,窗外是一堵墻,什么都沒有,當讀到這時,我感到孩子們有些振撼了,我引讀“孩子們,窗外沒有……沒有……沒有……”此時我發(fā)覺孩子們的眼角濕潤了。他們飽含深情的朗讀著文本,讀出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動!
“你是大衛(wèi),你會說什么,做什么?大衛(wèi)會怎么對待疾病和其他困難?如病房里又來了病友,大衛(wèi)會怎樣做?”請學生動筆寫寫你的感悟,借此小練筆訓練學生的文筆,同時在孩子們內心深處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讓孩子們能夠,珍重自已的同時,樹立一種“大愛”之情!
當然了在教學中,不乏一些遺憾。在問題的情境設計上有些不緊湊,孩子們在朗讀上的時間分配還是不夠,分析過多,教師牽的太多!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改進,使每節(jié)課都精彩!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10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村莊,由于村里的人們過度地砍伐樹木,致使周圍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最后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整個村莊被洪水卷走的故事。本文呼吁人們應該愛護樹木,保護周圍的環(huán)境,維護生態(tài)平衡。
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一、首先讓學生欣賞圖片(山谷中,早先有過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接著引導學生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欣賞小村莊先前的美麗。引:這是一個怎樣的小村莊?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形式讀書,再畫一畫,感受小村莊先前的美麗。再展示課文后部分對比鮮明的圖畫,問“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在他們談完感受后,再出示最后一句,讓學生試讀,使學生在讀中體會小村莊的變化,與課文前部分形成對比。二、引導學生理解小村莊的變化,帶領學生質疑問難:“同學們,看了前后不同的兩幅畫后,你們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生會問:“老師,小村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個變化?”這樣學生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領,師生在質疑問難中共同確定了學習目標。接著我又問“想想哪些地方寫了小村莊發(fā)生變化?哪些地方寫小村莊為什么變化?”這一問題旨在使學生理 清課文思路,感知課文大意。三、細讀課文,弄清小村莊的變化。在課中我問學生:“這么美的小村莊怎么會消失呢?”這一問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帶著疑問,學生讀文的興趣就濃了,讀書的效率也就相應提高了。我讓學生自由讀二、三、四自然段,自己去尋找答案。在這一部分教學中,我緊緊捉住重點語句進行品析,指導學生情感朗讀。如“誰家……誰家……”、“拎起”、“一棵一棵”、“不斷擴大”、“各式各樣”、“應有盡有”這些重點詞句,很好地表現(xiàn)小村莊的人們沒有節(jié)制和約束,上山砍柴很隨便,強烈體現(xiàn)人們對森林的破壞。讓學生從中歸納出正是因為這些村民亂砍亂伐,造成了對周圍環(huán)境的破壞,最終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由此看出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然后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四、學完本文后設計填空,“你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說什么?”學生能聯(lián)系實際告誡村莊的人們以后不要破壞環(huán)境,要愛護大自然,否則會受到大自然最嚴厲的懲罰。五、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聯(lián)系實際用圖片展示周圍環(huán)境遭受破壞現(xiàn)象,說說身邊有哪些破壞環(huán)境的現(xiàn)象,你想對全社會說什么?通過小練筆也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這里旨在使學生從文中受到啟發(fā),懂得“保護環(huán)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后已經認識到了要保護樹木,不能亂砍亂伐,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的道理。但是在讓他們對小村莊的人們說幾句話,并提出環(huán)保建議這個環(huán)節(jié)時,由于學生沒有親身體驗,加上詞語積累不夠,所以口語表達也就不流暢。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加強口語練習,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11
同學們通過表演這個童話故事,更清楚地理解小木偶那難以明說的無奈心情,所以不要我說明,孩子們就自然總結出:笑是很重要的,不過生活中,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我的教學目標就在這個輕松愉快的課堂中實現(xiàn)了,而且效果很好。于是我再次把那些詞語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們讀詞。然后請同學們再試試表演好沒一個表情。
為了表示獎勵,我給他們講了《小木偶的故事》的第二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頭》,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還叫我把第三篇也講給他們聽(因為我告訴了他們《小木偶的故事》一共是三篇,課文是其中的第一篇)。我順勢跟他們說,其實《小木偶的故事》還可以有很多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聽聽《小木偶的故事》續(xù)篇,在小木偶的身上,后來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呢?我們接著把課文編下去。同學們紛紛跟同桌講著接下來的故事……之后,課后作業(yè)大家就完成了一次練筆,都發(fā)揮了想象,寫出了特色。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12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村莊,由于村里的人們過度地砍伐樹木,致使周圍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最后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整個村莊被洪水卷走的故事。本文呼吁人們應該愛護樹木,保護周圍的環(huán)境,維護生態(tài)平衡。
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一、首先讓學生欣賞圖片(山谷中,早先有過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接著引導學生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欣賞小村莊先前的美麗。引:這是一個怎樣的小村莊?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形式讀書,再畫一畫,感受小村莊先前的美麗。再展示課文后部分對比鮮明的圖畫,問“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在他們談完感受后,再出示最后一句,讓學生試讀,使學生在讀中體會小村莊的變化,與課文前部分形成對比。二、引導學生理解小村莊的變化,帶領學生質疑問難:“同學們,看了前后不同的兩幅畫后,你們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生會問:“老師,小村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個變化?”這樣學生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領,師生在質疑問難中共同確定了學習目標。接著我又問“想想哪些地方寫了小村莊發(fā)生變化?哪些地方寫小村莊為什么變化?”這一問題旨在使學生理 清課文思路,感知課文大意。三、細讀課文,弄清小村莊的變化。在課中我問學生:“這么美的小村莊怎么會消失呢?”這一問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帶著疑問,學生讀文的興趣就濃了,讀書的效率也就相應提高了。我讓學生自由讀二、三、四自然段,自己去尋找答案。在這一部分教學中,我緊緊捉住重點語句進行品析,指導學生情感朗讀。如“誰家……誰家……”、“拎起”、“一棵一棵”、“不斷擴大”、“各式各樣”、“應有盡有”這些重點詞句,很好地表現(xiàn)小村莊的人們沒有節(jié)制和約束,上山砍柴很隨便,強烈體現(xiàn)人們對森林的破壞。讓學生從中歸納出正是因為這些村民亂砍亂伐,造成了對周圍環(huán)境的破壞,最終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由此看出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然后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四、學完本文后設計填空,“你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說什么?”學生能聯(lián)系實際告誡村莊的人們以后不要破壞環(huán)境,要愛護大自然,否則會受到大自然最嚴厲的懲罰。五、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聯(lián)系實際用圖片展示周圍環(huán)境遭受破壞現(xiàn)象,說說身邊有哪些破壞環(huán)境的現(xiàn)象,你想對全社會說什么?通過小練筆也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這里旨在使學生從文中受到啟發(fā),懂得“保護環(huán)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后已經認識到了要保護樹木,不能亂砍亂伐,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的道理。但是在讓他們對小村莊的人們說幾句話,并提出環(huán)保建議這個環(huán)節(jié)時,由于學生沒有親身體驗,加上詞語積累不夠,所以口語表達也就不流暢。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加強口語練習,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13
教學《鹿和狼的故事》這課,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閱讀感悟,采用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學習策略,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按我校打造高效課堂“三學三探”的教學模式教學,注重學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1、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策略
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由學生提出問題,再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問題:簡要講述發(fā)生在凱巴伯森林中關于鹿和狼的故事,并說說你從中懂得一個什么道理?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并自己去找答案,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再小組討論,課上匯報交流,師生共同評價,情感朗讀表達。合作學習中不但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與他人交往的合作精神,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注重閱讀感悟
“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活動,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以“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從“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在“讀”中感悟情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對鹿和狼已有的認識與課文的描述產生矛盾,從而使學生對課文講述的“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它們是相互制約,相互聯(lián)系的。”這個道理的認識更加深刻。既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fā)展。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14
在激趣引題時,我問學生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小村莊,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這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和我的預想有了出入,原本我猜學生也許會說到后來這個小村莊被洪水沖毀了,什么都沒有了。想到了新課標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既然孩子們說到了美麗,我就跟著孩子們走吧。
你讀了哪些句子,仿佛讓你看到了這個美麗的村莊。孩子們很快讀到了“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本來是想學靳老師的,想讓孩子們上去畫畫,我擔心會太費時, 更擔心要畫出來談何容易!還是引導學生讀出味道來。在一次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感悟詞語的意思,走進這美麗的村莊。“當你讀到清澈見底的時候,我仿佛想起了珍珠泉這樣一句話……”學生馬上站起來很有感情地背到:“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有時候,透過密密的樹葉,……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頭上。”后一句出乎我的意料,驚喜。清澈見底的意思理解了,課文中的意境顯得更沒美了。
“你讀到清新甜潤時,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你知道我聞到了什么?”學生舉手的不多,“回憶一下秋天的雨。”學生馬上活躍起來,說到了蘋果的香甜,橘子的酸味,青草的芳香等。“聽了你的朗讀,我仿佛看見山上~~`天空~`。”郁郁蔥蔥,湛藍深遠的意思在朗讀中,在評價中,在對話中,學生理解了。很多詞語的解釋不可下定義,她只是一種意境的表達,對于這種詞語的理解,用優(yōu)美富有詩意的句子來幫助學生理解,美上加美,有助于學生對整段的理解,對全文的理解。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15
在課堂上,同學們發(fā)言很踴躍。一個平時思維特活躍的學生站起來卻說:“如果我是阿切爾,我就不發(fā)明什么打孔機,我用縫紉機走一遍,就裁好郵票了。”顯然,這學生很善于動腦子,是按自己的思路在說,而往往這樣的發(fā)言總會攪得其他同學的思路也走了。我平時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真的覺得兩難。一是怕耽誤時間,教學任務完不成,二是怕打擊學生積極性。為阻止轉移話題,我只好搶過話頭,我只好說:“聽你的發(fā)言,老師知道你找到了更好的辦法。看來阿切爾是不足以讓你喜歡的啦?我們來聽聽其他同學的看法。”就這樣,我看到這孩子掃興地坐下了,儼然沒有了發(fā)言時的興奮勁了。說真的,我真的很欣賞這學生的發(fā)言。后面的課確實如我所愿進行得很順利,而我并沒有成功的感覺,總想自己是不是少說了點什么?
少說了點什么呢?如果不是討論課文的文字,或許我會由著學生的性子和他們一起海闊天空的。為什么語文課上得那么不和諧,總有老師意志和學生個性相沖突的地方。我還應該對學生說點什么?我此時如哽在喉……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16
《郵票齒孔的故事》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課文,雖然文中有故事,但故事趣味性不強,不夠吸引學生。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很難完成本課的各項教學目標。因此教學本課時我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進行教學。給他們說、議、做、讀、談的機會,調動他們的手、耳、眼、口多種感官,在讀中學,在做中學,在看中學,在說中學,在聽中學。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特點有三:
1.運用記憶規(guī)律,將已經學過的識字方法遷移到認記生字的學習當中。
初讀課文之后,教師安排了四個學習生字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課件出示生詞
和帶拼音的生字,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二是開火車讀沒有拼音的生字詞;三是自由讀沒有拼音的生字,不會的可問同學;四是鞏固生字(看實物拿字卡;看動作;拿字卡;說城市拿字卡;猜字謎拿字卡)。
出示生詞是為學生提供識記的環(huán)境,出示帶拼音的生字是為了幫助學生讀準。除去拼音認讀生字詞,是加強已認漢字的復現(xiàn)。在鞏固生字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教學則采用多樣形式,運用已形成的初步的識字能力來獨立識字。四個環(huán)節(jié)層層推進,促進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分享識字的樂趣。以詞識字,運用已形成的初步的識字能力識字,體現(xiàn)了二年級識字的教學的特點。
2.在入情入境的閱讀實踐中自悟自得。
根據(jù)課文內容的特點,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思考,去領悟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閱讀表達出來。在閱讀中有機地安排了回答課后“說說想想” 中的問題,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復述去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認識以及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情感和態(tài)度。也為第二學段復述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漁夫的故事課后反思 篇17
當我們的老師,當我們的大人在認為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時候,也正是我們忽略他們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精神的時候。當我們用我們的思維去考慮他們的時候,用我們的認識水平去衡量他們的時候,也正是我們在抹殺他們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精神的時候。
一個孩子從呱呱落地,經過娃娃學語,再到如今少兒時代。其實,他們都在用他們獨特的眼光看待我們的世界;用他們獨有的思維思考著我們的世界。當我們自認為很偉大的時候,其實在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面前你是那么的渺小。我想作為教師我真的該好好的反省我自己。真正該好好的用新課標的理論指引我,轉變自己的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轉變一個觀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學生之上的傳統(tǒng)師者形象。新穎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將教師從傳統(tǒng)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這些方式,也是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的無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