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的研究課后反思(精選5篇)
擺的研究課后反思 篇1
《擺的研究》這一課,主要進行的是兩個實驗,一個是擺錘的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另一個是擺繩的長短對擺快慢的影響。在教師用書上,期望教師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起到一個從“扶、引、放”的教學思路。而在我看來,兩個實驗,要完成“扶、引、放”三個過程,很難。
因此,我個人認為,這一課教師用書上的內容,至少是這一部的內容,仍舊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內,還沒有及時地更新。所以,在今天這堂課中,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方法,采用學生自主的,有選擇的探究方式,老師只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這樣的教學即可以避免由于研究內容過多而造成探究時間不夠,又可以讓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地探究。
擺的研究課后反思 篇2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很多教學目標都較好的達到了。學生學習熱情很高,全班所有學生都投入了學習活動,動手做了實驗,在實驗中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從數據中發現規律。在實驗設計中學生發言積極,發言面較廣,能圍饒學習內容進行思考,表現出發現的興奮和成功的喜悅。學生懂得了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培養了發現問題的能力。很多同學受到了驗證假設的熏陶,思維的嚴密性在發顫。這一切表明學生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強烈的求知欲望和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一些體會。
在設計本課教學內容時舍去了原教材中影響擺的快慢三個因素中擺幅大小的研究,將這一內容移到了上一課完成,應該說這樣材更容易教學。因為是將三個因素一起在一堂課里研究,這樣時間難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在一堂課中學生完成三組對比實驗:擺錘重量、擺線長短、擺幅大小對擺的快慢影響,有些走過場。而上一課《機械擺鐘》的教學內容只測量一分鐘擺的擺動次數,發現擺的等時性。在內容安排上有些單薄。為此我把擺幅大小對擺的快慢影響實驗進行上移,確保學生在本課有足夠的時間把擺錘重量、擺線長短對擺的擺動影響研究透徹。
擺的研究課后反思 篇3
在教學中,擺的安裝和使用,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成功。為此,我在實驗中學生用的擺,做了三次改動。每次都進行了不斷的調整和修改,既要讓擺在擺動時擺線不碰到物體,又要能靈活調整擺線的長短。最終我選用試管夾、鐵架臺,先把試管夾支在鐵架臺,再用試管夾夾住擺線。這樣試管夾的長度就可以擺在擺動時,不會因為地球的自轉而是擺錘碰到鐵架臺的支架桿;利用試管夾的夾口可以靈活,自由的調節擺線的長度,節約實驗時間。
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我先重點引導學生探究擺錘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先說說怎么來實驗,再分析學生提出的實驗本身。哪些是相同條件,哪些是不同條件。在具體的實驗操作環節中還要注意哪些要點。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把學生的思維過程以表格和圖畫的形式一步步在黑板上展示出來,然后學生再進行實驗的操作。
擺的研究課后反思 篇4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兩人一味爭斗,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
在學習這則寓言時,我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揠苗助長》的方法,首先要求學生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確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點詞句通過反復朗讀來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鷸和蚌的對話,抓住“威脅”、“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詞語想象鷸和蚌的申請,從而對“互不相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最后,引導血色很難過通過朗讀體會漁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顏開”、“沒費一點力氣”、“一齊捉住”等詞語指導朗讀,收效更加明顯。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鷸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主動性,他們不僅能幫助鷸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內化了寓意。
擺的研究課后反思 篇5
我讓學生體會可以用對折的方法來制作對稱圖形。如果說第一次的動手操作是體會運用所學的知識,那么這一次的動手操作就是讓學生體會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創造——自己制作出美麗的對稱圖形。這一次的動手操作是讓學生在原有的認識、運用的基礎上,進入體會和運用的層面,是一次體會創造的過程。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只有讓數學走進生活,學生才會愿學、樂學。在教學中,引入對稱圖形,我注意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對稱圖形的蹤影,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從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節課我充分體現了這個理念。從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對稱”的基礎上提供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折一折、說一說、“做”一個對稱圖形等活動,使學生對對稱圖形的特征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對稱圖形是“對折后邊沿完全重合”。這些活動,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逐步深入地體會對稱圖形的特點。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
這節雖然是數學課,但是它所涉及的領域遠遠超出了數學學科的范圍,與美術、美學都有交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對稱圖形,但同時也感受到了對稱美,感受到數學中處處存在著美。數的美,形的美;對稱的美……本課正是從數學角度指導學生認識這類圖形,了解其特點,但無論是起始部分的導入,還是研究學習部分……無處不在滲透一個字---美!
看到數學課能給孩子們帶來歡樂,我的心情很好。學生不在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都很活躍,都很主動,都很積極,接受知識也很快。孩子學得快樂,學得扎實。我看到了學生的聰明、活潑、自信。也使我看到了新課改的燦爛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