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冰圓舞曲課后反思(精選5篇)
溜冰圓舞曲課后反思 篇1
音樂課主要的教學形式還是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本節課以啟發、講授、師生互動為主要形式,使學生在經歷體驗、實踐探究、自主合作中獲取新知,形成能力。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之所以難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重要的原因是課堂教學難以進入學生的生活空間。因此,學生通常以一個局外人或旁觀者的姿態進入課堂,難以形成積極的體驗。此教學片斷,利用音樂游戲,使音樂課堂成為學生的生活空間,使其隨音樂游戲的起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樂游戲角色,觸及學生心靈,便于教師在寬松的課堂氛圍中將音樂知識、技能有效滲透其中。此教學片斷本人并未從音樂作品中的音樂要素進行講解,而是通過不同形式、互動性極強的音樂活動,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律動與游戲中感知這些要素。活動設計看似自然、隨意,但都是依存于音樂的本體展開,教學目的明確而清晰。
溜冰圓舞曲課后反思 篇2
音樂對學生的美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其中蘊涵著道德哲理和豐富的情感體驗,因而在欣賞教學中,通過讓學生仔細地聆聽樂曲,張開想象的翅膀,在廣泛的時間、空間里遨游,用心去感受、體驗音樂的美,從中找出最佳的答案。
如在欣賞課《溜冰圓舞曲》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初聽時,讓學生初步感受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再聽時,讓學生按節奏的變化區為樂曲分段,并辨別哪兩個部分基本相似;分段聽時,分析比較兩個主題在旋律進行及節奏上的特點,聯想這兩個主題各描繪怎樣的情境,并隨著音樂模仿;接著分小組討論,可用哪些形式來表現樂曲?于是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有的創編故事,有的用繪畫等形式惟妙惟肖地表現樂隊.然后出示一條旋律,學生仔細觀察后找出提示中的旋律進行及變奏規律,進行創編樂曲,然后分別視唱改編前后的樂曲,再次體驗旋律、節奏等因索與樂曲情緒的關系。
這樣經過在不同層次上的反復聆聽及親身體驗、合作參與后,使學生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得出音樂的旋律進行及節奏變化與音樂所表現的情緒之間的內在聯系,并通過再次合作,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這樣的欣賞教學,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及實踐能力均有提高;思維及反應能力較前敏捷;自信心增強。
溜冰圓舞曲課后反思 篇3
1、以和諧的師生關系、民主的教學氛圍為基礎,促進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學必然是與學生們主動地探究、如渴地求知和師生互動交流合作的和諧課堂氣氛相對應的。良好的師生關系,積極的情感體驗是有效教學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礎。本教學片斷學生已擺脫教師“先入為主”觀念的制約,采取聽一聽、說一說、表一表等方式進行互學互助,老師成為了音樂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學生則各個成為了表演者、參與者。這種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嘗試、探索和體驗音樂的時間和空間,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同時學生的個人潛能更得到充分發掘和展示,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
2、多媒體的運用,不能脫離音樂本體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極大的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本課教學本人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等優點,較好的為本課服務。但在課件設計上還要緊緊依存于音樂本體,設想在《溜冰圓舞曲》欣賞教學中若運用多媒體以“動漫”等形式呈現樂曲的節奏、樂曲曲調和曲式結構,溜冰者滑行時節奏的對比、結合“動漫”情節發生了變化的配樂樂曲曲調、不同音符組成的各種圖形譜、按樂曲的發展提示樂曲的結構在變化等,這些將比傳統教學更有趣、生動和形象。它的運用將有利于學生建立富有個人意義的學習方式,能夠揭示音樂學習認知規律,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和解決學習中的難點。
溜冰圓舞曲課后反思 篇4
回顧這節課,我覺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結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如在讀、議、品的環節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后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
2、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說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 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
溜冰圓舞曲課后反思 篇5
《只有一個地球》是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科學小品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根據單元教學目標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深入文本、聯系實際,明白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這樣一個事實,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本文雖然只是科學小品文,可卻洋溢著作者滾燙的情感,為地球的現狀而沉痛,為地球的命運而擔憂,為地球的遭遇而憤慨,為地球的前途而吶喊。教學的難點是:如何將這樣一篇科學小品文讓學生學得有情有趣,使之既能理解課文內容、知曉課文的表達方法,同時內心又能真正被打動,將環保意識內化為行動。
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宇宙與地球感性認識很淺顯,而對文章內容沒有一個很深的了解是很難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學習時體會也不會深刻。因此,我首先組織學生在課前收集閱讀有關宇宙與地球的有關書籍資料,讓學生通過資料去充分地感受。學生對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有了較多的了解,對學習課文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