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堂反思(通用5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堂反思 篇1
應該承認,本節課的板書設計不夠嚴謹。雖然整體的板書設計到位了,但對內容脈絡的梳理未能如愿。
課后想來,如果將課文內容“問天、問月”“哀、思”這些要點經整理后條理清晰地板書,當會收到更好的視覺效果,對增強記憶、加深理解亦有好處。
更應該承認的是,平時對板書設計的忽視是造成這次失誤的根源。這又得怪罪于自己的認識。
因為平時我總是認為“閱讀教學是一種個性的理解”,老師應該是參與者、組織者,而非傳授者。一種將內容歸納好后的板書,只會是一種簡單的傳授,即把教參或其他人對文體的理解清晰展現給學生,抑或灌輸給學生,然后讓學生照搬于筆記或頭腦當中。如此將嚴重影響學生對文體的自主探究。所以我對設計精細的板書歷來不太上心。
現在看來,這種片面的、不深刻的認識直接導致了課堂板書功能的欠缺,對某些課來講將會影響教學效果。今后重新理解板書的效益,重新認識板書的功能,當是又一個重要的提醒。
其實,我先前的理解只是對閱讀教學個性的張揚,而閱讀理解應該是有共性的。比如,《紅樓夢》的賈林愛情悲劇是不容有其他理解的,這就是共性,我們不能為張揚個性而將其理解為純潔的友情。而板書的理解可以是共性之說。讓個性與共性并存,應該是正確的選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堂反思 篇2
張口、用耳,都代替不了動腦思考,詞的意味是要靠細細地品位出來的,于是,熟讀課文之后,我設計了“品”這一環節,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詞語,細細品位,先小組交流,然后學生發言。在學生的心目中,品古典詩詞是一個難點,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
為了讓學生不望難生畏,在此之前,我先做了示范,給學生一些啟示,學生也積極動腦思考,有的品的中規中矩,也有的品的別出心裁,也有的背道而馳,對于一些新奇的觀點,我們不能一味否定,因為畢竟是他們自己的心得,我們只能加以引導,讓他們再品再思,真正理解。
品詞就象品一道菜,嘗到了其中美味,舌頭就欲罷不能了。學生品出了感覺和想法,嘗到了思考的甜頭,對古典詩詞也就不會再“望洋興嘆”了。在這一環節,我以為在對學生的引導方面做得不夠,缺乏課堂上的應變能力,因此對有些問題品的不夠透徹,可能還有學生不能心服口服。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堂反思 篇3
《水調歌頭》這節課總的來說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讀書、回答問題、背書都比較大膽。但通過檢測,我發現學生會說并不代表會寫。比如:有的學生把“矛盾”的 “矛”寫成了“予”,把“嬋娟”的“嬋”寫成了“蟬”,把“古難全”中的“古”寫成了“ 故”等等。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得到的啟示是:
一、教師備課必須充分。教師備課不僅要熟悉新課標的要求,更要鉆研教材,多翻閱資料。因為,教師所備的內容不完全是為了讓學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師對教材內容要吃透、吃準,這樣,教師自己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得心應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輕松應對課堂上有可能出現的任何情況。
二、多給學生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去發現、解決教材或資料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因為現在的資料,包括教材和教參,只要我們認真閱讀,就不難發現,問題相當多。教師鼓勵學生用懷疑的精神去閱讀資料,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處。
三、要重視學生的默寫。現在的學生,你讓他說,他會說的頭頭是道;你讓他讀,這也不是多么難的事。但是,如果你讓他默寫,那就說不準了。因此,對學生加強默寫訓練很有必要。只有讓學生多寫多練,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堂反思 篇4
本文分別向我們介紹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火車、磁懸浮火車,以及火車提速、修建青藏鐵路等有關我國鐵路建設的成就,展現了我國鐵路建設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勢,借以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課文一步一步地上下來,都很順利。但上到:
“我國正在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的時候卻卡殼了。因為我在教學這句話的時候,是這樣設計的:我想通過我們所在的教學樓的高度和青藏鐵路的海拔想比較,讓孩子們感受到青藏鐵路的高,從而體會到修建鐵路的艱辛、困難,再而推到——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我問孩子們:
“你知道我們這個四層的教學樓有多高嗎?”
下面一片寂靜。
“膽子大一點,你感覺有多高。”
各種各樣的答案出來了:100米,100厘米,1000米……
我脊梁骨一陣梁,一個詞語在我心里生成:牛頭不對馬嘴。
我只好告訴他們:我們的教學樓大約:12米。但是青藏鐵路的海拔是4000米。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青藏鐵路非常長。
生2:青藏鐵路的海拔非常長。
孩子們,對不起!是我高估了你們的已有知識和現有水平,在還沒有讓你們理解什么是“海拔”的時候,就讓你們理解“海拔最高”,真是太為難你們了。
我吸取教訓,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來,問題終于得到解決。
呵呵,雖然曾經失敗了,但再重新爬起來,堅定得走好每一步,心里覺得很充實,很開心。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堂反思 篇5
紙船和風箏讓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維系、發展他們友誼的紐帶。而故事的動人之處在于,當松鼠和小熊因為一點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們表現出的內心的失落和難忍的痛苦,以及修補“裂縫”的獨特的方式和感人場面。
教學生字詞時,我重點指導學生學習“風箏”,讀好輕聲。在指導學生學習其他生字時,我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不會的請教同桌或老師,然后通過開火車讀生字詞的形式,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后,我再把“抓住、幸福、扎風箏、愿意”當做重點,以多種形式反復地讀,例如:1.開火車讀,讀對了大家跟著讀;2.男女同學比賽讀,3.指名讀。經過強化記憶,學生掌握得比較好。
當然,這篇課文在教學時依然有很多不足,比如,由于教師朗讀水平有限,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比較吃力,要通過聯系實際生活,反復朗讀,才能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