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業革命》課文反思回顧(精選5篇)
《第二次工業革命》課文反思回顧 篇1
多數學生對這一內容缺乏興趣,常言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學生對第一次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形成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自己歸納第二次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發展之間的關系,易于理解和掌握,效果較好。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設置從學生身邊的電器講起的環節,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對于一些重大的發明及其過程無法做到相當熟練,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教材作了一定的處理,總體感覺還可以。
學生課前能夠收集相關的資料,在收集資料、處理資料方面有所提高,但對于一些基礎知識的掌握上,有一定的困難,在人物名字的書寫上容易出錯。對于一些抽象的東西,如工業革命、工廠等很難理解和把握。爭取在本課結束后,再復習一次,這樣可能會好一些。有老師說“課上不完就永遠準備不完”,在這里我補充說“課上完了,準備也不能玩”。很佩服蘇霍姆林斯基的“用一輩子備好一節課”的做法,希望在教學反思的引導和督促下,我能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儲備,把課上的越來越好。
《第二次工業革命》課文反思回顧 篇2
一堂課僅僅短短的40分鐘,在這40分鐘里,怎樣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形象的歷史課堂,而不使歷史課枯燥無味呢?導入技巧非常重要。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今天將進入一個充滿創造力的世界,看人類靈魂的智慧之光是如何點亮了我們的生活,如何讓我們在廣袤的大地上瀟灑地行走,在湛藍的天空自由地飛翔!讓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第二次工業革命。” 好的導入能起到先聲奪人的功效,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然,教師還要巧妙安排課堂教學結構,精心設計教學步驟,以此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這堂課內容含量大,要講授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表現,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比較,其中還要講壟斷形成的原因和影響、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影響,這節課的內容多并且難,對講課者特別是新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在處理背景條件時,我對比著第一次工業革命來分析,以此為參照。
對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表現,本課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較多,而且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有利于發揮歷史的德育、智育功能。我把重點放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上,花了較多的時間、較多的篇幅進行講解,同時,理論聯系實際,比如當講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時,指出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但對自然界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就以汽車發明給我們造成的利弊為話題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這樣就拉近了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活躍了課堂氣氛;并使學生認識到發展經濟的同時要處理好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體會到了學習歷史是有所值有所用的,并培養了學生辯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第二次工業革命》課文反思回顧 篇3
這堂課內容含量大,要講授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表 現,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比較,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其中還要講壟斷形成的原因和影響,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影響,這節課的內容多并且難,對講課者來說是一個 挑戰,但我的此次挑戰結果失敗,沒有設計好講課的內容,應該有所取舍,有重點地講,因為內容多,不可能每一個問題都講清楚,既然講不清楚就應該適當放棄一 些知識點,可以分兩節課或者三節課來講,這樣時間就充裕了,不至于課是全講完了,但學生一頭霧水,什么都沒聽懂,不理解,白講了。 這堂課運用的材料不足,講解也不到位,使得學生一知 半解,沒有掌握好知識點,我應該著重講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原因和表現?傊@堂課有以下不足之處:
1、難點突破不夠到位,如: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啟示, 雖然引導學生進行了分組討論,但學生談的并不充分,也不夠到位,考慮到時間的約束,草草的結束了此處的分析理解,直接引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結論。
2、課堂教學缺少激情,教師的情緒可以感染學生、帶 動學生,由于自己上課缺少應有的激情,使得課堂氣氛略顯沉悶,學生活動不夠活躍。這也是自己今后教學應改進的地方。
《第二次工業革命》課文反思回顧 篇4
本課內容第一次讓學生開始接觸到西方殖民者侵略的相關史實,其中重點是對中國臺灣問題的處理,利用學生在地理課上對中國臺灣的各方面了解,實現學科之間的綜合,能很好的激活學生已儲備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我及時的把鄭成功收復臺灣與當前我國統一大業相聯系,是學生很好的意識到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應該肩負起那些責任和義務?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思想教育,達到了健康情感的提升。同時關于中國和西方國家簽定的第一個條約《尼不楚條約》要加以重點提出來,它是我國與西方國家簽定的最早的也是一個平等的條約,避免學生誤解。
但是整個設計感覺還是學生活動過少,教師有點放不開手腳,應多給學生一些自由討論與分析的時間,防止一言堂的出現,堅持師生共享歷史課堂;另外多媒體、影像資源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過少,應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以提高課堂效果。
《第二次工業革命》課文反思回顧 篇5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由近及遠,由低及高,寫的是動景,草堂周圍翠綠的柳樹上成對的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由遠及近,寫的是靜景,作者身在草堂憑窗遠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低頭瞥見門外停著的來自萬里之外的東吳的船只,不禁喜上心頭。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但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不需要對古詩了解得多么透徹,理解得多么深刻,只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并大致了解古詩的意思就可以了。理解詩句的意思我給學生設計了兩個梯度:這首詩的前兩句意思淺顯,所以在教學設計時讓學生自己來說,后兩句意思學生比較難以表達,所以以老師的講解為主。整首詩四句話的理解,我都是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和體會。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著這首詩,我們一起跟著大詩人杜甫去他的家鄉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么?在教學第二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我們再隨著杜甫的眼睛往高遠的藍天看看,又看見了什么?在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了這兩行詩,我們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處生機勃勃,春意融融。這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學第四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這時詩人又低頭一看,門外的江面上停著一艘艘船。猜猜哪個字是“停”的意思?這些船都是從遙遠的東吳行駛而來的。哪個詞說明這些船行駛的路途很遙遠?我們的眼睛始終跟隨著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去觀察,去體會,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挖掘文本的空白點,然后進行說話或寫話訓練,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常用的方法之一。剛研讀文本時,沒發現有什么空白點,但隨著研讀的深入,發現文本的空白點還是有的,如第一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里就含有說話訓練點,這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叫,不就是在歌頌美好的春天嗎?于是在學生理解了這句詩的意思后我設計了學生想像說話: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飛來飛去,跳來跳去,嘴里不停地鳴叫著,好像在說——。
課后,聽課老師向我提了條非常好的建議:在背誦這個環節中,如果讓學生跟著情境背誦,把原來的配音去掉,那這個意境就更美了。是啊,如果把這個課件的利用率再如果一步,效果會更好。真是一個人的力量小,集體的力量大無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