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夢想課后反思(精選5篇)
我有一個夢想課后反思 篇1
《我有一個夢想》是一篇極富文學魅力的演講辭,馬丁·路德·金在其中熱情洋溢的講述了要求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夢想。因此在教學環節設計中我通過三個問題先分析馬丁·路德·金的夢想,而后讓學生親身體驗朗讀課文,并進行課外拓展,讓學生結合本文演講辭的特點,以“我有一個夢想”為題,寫一篇演講稿。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
現將本課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反思總結如下:
1.總體來說這堂課的教學效果良好,三維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都能夠得以落實。
2.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清晰,在教學環節設計中緊緊圍繞三個問題(“我”有一個怎樣的夢想? “我”為什么要實現這個夢想?“我”怎樣實現這個夢想?)展開教學,幫助學生理清了作者的演講思路。 但是還存在明顯的缺點:
1.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簡介時候,能夠讓學生暢所欲言,可是在講解主體部分時,身為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學生說,總覺得,課堂上自己的聲音比學生的聲音多得多。
2.這是一篇極富文學魅力的演講辭,應該通過反復的誦讀讓學生體會本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總覺得,在這節課上讓學生誦讀的時間太短。 所以,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的進行課后反思,并且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我有一個夢想課后反思 篇2
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我有一個夢想”,那么這個夢想是什么?從文中找出相關段落。2.作者為什么會提出這樣一個夢想?3.找出反映黑人生活現狀的相關段落。4.開篇就闡明了簽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巨大意義,為什么從這里寫起?5.黑人的生活現狀并不如意,那么對于黑人來說,實現夢想,爭取權利是一場斗爭,那么這個斗爭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呢?6.如果這個夢想實現了,現實情況會有怎樣的變化?這幾個問題把課文很好地串聯了起來,學生也能把握這篇演講的邏輯性,但關于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我始終不能把握。“揣摩重點文段與修辭方法的運用”這一點沒有做到,講完幾個問題后只剩下10分鐘左右的時間去揣摩這些重點文段和修辭方法,根本來不及讓學生細細品味,只能自己展示ppt,讓學生走馬觀花般地看了一遍。
導入部分——ppt展示《黑人給白人的一封信》可以考慮刪掉,仍應要求學生預習,把握文章脈絡,這樣可以省下不少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揣摩重點文段和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
我有一個夢想課后反思 篇3
剛進入課堂時,由于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教師,學生表現有些拘束,所以打開僵局顯示尤其重要。于是,我采用教師范讀的方式,讓學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并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劃出重點。了解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后讓同學讀朗自己所圈劃的重點。學生情緒得到有效的調動,班級氣氛開始活躍起來。接著能過對比分析的方法,欣賞文章中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讓學生初步了解演講稿的語言特點及各種修辭手法的妙用。
對學情掌握程度仍有所欠缺,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仍不夠,所以在教學推進的過程中,不夠順暢。此外,自己在面對這種復雜情況的處理方式仍不夠自然,有待改進。
我有一個夢想課后反思 篇4
“美麗的春天來了,天氣暖洋洋的,睡著可舒服了!孟浩然一覺醒來,發現天早就亮了。他躺在床上,聽見屋外到處都是悅耳動聽的鳥叫聲,唧唧喳喳的,真熱鬧!他連忙起床,走到窗口一看。呀!院子里的花兒怎么落了那么多?地上到處是鮮艷的花瓣。哦!大概是昨天晚上刮了很大的風,下了很大的雨吧!春天真美啊!”
聽著孩子們的故事,我心里不禁樂開了花!古詩的意思在孩子們編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全部掌握了。我還用得著逼著他們去枯燥地記古詩意思嗎?
最后,我們評選出了三名“編故事大王”給予了獎勵。并且我和孩子們約好了,下次學古詩,我們再來比一比誰編的故事好。
學完了古詩以后,我讓學生回想一下以前學習的或是自己知道的描寫春天的詩句,學生們興致勃勃的背誦著自己知道的有關春天的詩句,也能很快把以前學過的關于春天的詩句從古詩里提取出來。這種聯想比較,我想也是學習古詩的一種必要方法吧!
總之,我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課,感謝我的幼兒們,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
當然,我在教學時還有很多環節把握得不夠好,不過通過備課、講課、評課,也使我學到了很多。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爭取更大的進步。
我有一個夢想課后反思 篇5
這次課有兩個地方值得自己總結,一是古詩文字詞的解釋、積累,一是預設與生成的問題。
先說第一個問題。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教古詩文時要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對古詩文感覺艱難,很難理解古詩文的字詞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現在還很茫然。上課的時候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就不懂的字詞句提出疑問,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比如 “不遑啟處”如何解釋,這句話雖然書上有注解,但這個學生不理解單獨解釋“啟”為“跪”,“居”為“坐”,怎么合起來解釋就成了“休息”。又比如“載渴載饑”的“載”不知道什么意思,實際上在講《氓》的時候就已經提到了這個字,“載笑載言”,這說明這個學生課后的復習和必要的知識整理沒有到位。又比如“彼爾維何”的“維”不知道什么意思,其實后面的“彼路斯何”的“斯”有解釋,而這兩句話是相似的結構,根據古文對應法則,“維”與“斯”意義相同,這說明這個學生還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又比如“戎車既駕”的“既”不知道理解,實際上在《燭之武退秦師》中已經學過了,“既東封鄭”,到了這里,學生又不知道遷移了。所以想到了韓軍老師提到的“舉三反一”,難道學習語文,學生真的只能是“舉三”才能“反一”嗎?這要耗損多少時間啊。但要解決這個問題,我除了想到再多做幾次練習外,沒有更多的辦法。
第二個問題。關于預設和生成,已經有很多文章進行了闡釋,我不多說。只說說我這課是怎么處理的。教學設計是設計成老師提問的,但在上課時,發生了變化,在學生提完了字詞句的問題后,覺得學生的思維正活躍,就要求學生就詩歌內容進行提問。學生提了兩個問題,都很有代表性,一個是為什么以“采薇”為標題(因為詩歌的情感主要是思鄉),一個是前三章為什么與后三章開頭寫法不同(比如《蒹葭》自始至終都是回環往復的寫法)。我覺得學生提的這兩個問題恰好是我設計里的內容。學生對這兩個問題展開了探討,注意到了詩歌中字詞的變化,有學生分析到了“作”“柔”“剛”與思鄉的聯系。當然有學生想偏了,認為“薇”是家鄉的特色菜,所以采薇來吃,是想借此來抒發思鄉情緒。顯然這個學生沒有注意到“薇”是野菜,但仍然能注意到思鄉也不錯了。我補充說詩經許多篇目以開頭為標題,比如《蒹葭》、《碩鼠》、《伐檀》、《關雎》等等,這首詩也如此。至于為什么后面不是回環往復的結構了,我讓學生先分析了后面所寫的內容,都知道是描寫戰爭場面的,我就請學生進行情景想象,此時已經是戰場了,雙方都蓄勢待發,劍拔弩張,只等將帥一聲令下,就沖鋒殺敵了,如果此時突然有一個士兵彎著腰,邊走邊唱道“采薇采薇,曰歸曰歸”可能嗎?采薇是打仗時做的事嗎?學生明白了場景的變化使得詩歌的敘述發生了變化,而且學生也明白了詩經中并不是所有的詩歌都是從頭至尾采用回環往復的結構的,是可以有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