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反思(精選5篇)
登岳陽樓反思 篇1
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前松后緊。由于朗讀次數多,自主學習時間長,再加上開始電腦病毒導致課件播放不出聲音,中途往返于中控臺、黑板等,后面當堂檢測時間就比較倉促。這說明自己對課堂會出現的問題估計的還不是很足。另外,如果能應用電子教鞭,就會從容操控課件,節約時間。
二是默寫的環節設計不夠合理。在學生朗讀背誦之后就進行默寫訓練,有點倉促,也比較突然。如果能在全詩學完后進行默寫,就會隨理成章,很自然。
三是在學生探究主旨時,雖然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了,但是太過于輕輕點水,不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
四是學生能講出詩歌表現了作者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感情,但是教師沒有引導學生運用“以詩論詩”的方法,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與相關的詩句對應起來。必然使學生理解不夠深入。
五是學生的語言表達還不夠準確,賞析還停留于表層,有待進一步引導訓練。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認識:先學,就要緊緊扣住重難點和考點,認真設計學生自學的題目。就要充分相信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后教,就要積極引導,引在知識的關鍵,導在學生的難處。要善于讓學生來解決學生的問題。當堂訓練,就是要應用課堂所學,解決高考中的實際問題,練在點子上。
登岳陽樓反思 篇2
通過前幾首詩的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詩歌鑒賞的能力,因此,要鼓勵學生大膽談自己的理解,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 不要約束學生的思維。
考慮到課內詩歌的分析是為了服務于高考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考查,因此,又輔以小黑板“經典回顧“,選取高考試題作為課堂內容的延伸,讓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考試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閱歷,感受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可惜的是,當我踏上講臺那一刻開始,我的腦海一片空白,所講的內容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或許跟我的語言表達有關吧,因此,今后我會在語言表達這一領域更加努力的。
加強誦讀,是語文學習的有效方法,更是詩歌教學的靈魂。當然,誦讀不同于死記硬背。所謂誦讀,是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的,換句話說,誦讀的思維前提是理解,是對文本內涵的深刻把握。理解是誦讀的關鍵,而誦讀必須以讀懂為前提。理解的實質,在于讀者以原來掌握的固有知識與讀物中的新知識建立必要的聯系,這種聯系愈深廣,理解便愈全面,從而實現自然而然的記誦效果,其中,有著學習者的積極思維活動,真正實現了文本與讀者間的平等對話,所以,誦讀并不會讓學習者感覺枯燥無味,相反,它會激發讀者反復閱讀的興趣與熱情,激發讀者的思維,提高讀者的理解力及記憶力,是語文積累的有效學習方法。
登岳陽樓反思 篇3
《登岳陽樓》是高中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杜甫的一首詩,教學重點是學習運用“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欣賞古典詩歌的意境。這首詩作于大歷三年冬。當時杜甫57歲,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時值深冬,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國家動亂,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詩人通過描繪洞庭湖雄偉壯闊的畫面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了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意境壯闊。
本節課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教完后,我覺得本節課總體是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優點:
一、從總體設計思路與教學過程看,本節課教學始終遵循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學訓練,老師引導。整節課至始至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留給學生自學的時間很足,多大10多分鐘。
二、從學生自主學習,完成練習,到拓展檢測,始終圍繞“詩歌意境賞析,語言品味,主旨探究”進行,緊扣教學重難點,突出高考詩歌考點,目標明確,針對性強。
三、本節課運用導學案教學,對學生的如何賞析詩歌做了方法指導,特別是語言表達技巧方面做了針對性指導,基本解決學生答題思路會亂,表達不清等問題。
四、本節課突出了朗讀教學,從開始到結束學生的朗讀背誦達十多次,有示范朗讀,自讀體驗,有齊聲朗讀,情感朗讀,朗讀較有層次,基本達到了當堂背誦的目的。
登岳陽樓反思 篇4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3、4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⑴ 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⑵ 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登岳陽樓反思 篇5
昨天,學習了8和9的解決問題,這是在教授了6和7的帶有大括號和問號應用題之后的圖文相結合的應用題,要求學生掌握在圖和文字的幫助下列出算式,還要求學生能夠看圖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上課開始我由帶有大括號的圖引出,先讓學生說圖意,接著把學生說的文字記錄下來揭示今天所學的內容,同樣,教減法的時候,用同樣的方并法引入,最后,總結,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求還剩多少用減法。
學習完之后,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這一學習內容,但在做練習時候,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答的時候,所有學生都沉默了。課后,我靜下來想,不是學生不會說,而是學生不懂怎么去說,因為我在課堂上沒有給出示范,這一次的教學失敗,讓我感受到,對于一年級的孩子,養成聽講的習慣很重要,其次,講授新知識的同時不要忘記先幫后扶,最后再讓自己走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