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課文反思(通用5篇)
小石潭記課文反思 篇1
教學無定法。常言道:“教學無定法”。以前對此不能心領神會,而今才曉得其中的玄機奧妙。如果我們心中只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那就會絆住我們課堂的手腳,不能自如伸屈。課堂應該是開放的,我們的思維更是要開放活躍。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若是組織者都尚未辦到這一點,那我們的學生,這些學習者就只能被課堂的條條框框束縛著,不用再談開放思想,創新思維了。教師若想做到課堂真正開放,不僅僅是思想要開放,還需要先做到上述談到的三點。其實它們是不能相互分割的,而是緊密相連的。
平時功夫要下足。用40分鐘來完整呈現一篇教讀課文,這樣的公開課我上得少,平時上課又是很少這樣的。所以對于時間的把握,語言的錘煉,內容的掌握等等,對我來說都是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先通過堂課實踐,對教學設計進行了反復的修正,包括每一個環節安排多少時間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為的是不要太對不起來學習的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通過這次課,也讓我意識到平時就應該對自己要求高些,不說每節課都要像上公開課一樣要求自己,最起碼要有一部分課。我覺得這是自我提升的一種要求,是對自己多方面的一種考驗,而并不是為應對未來公開課。
這,就是我活動后的反思。有些見解還不夠成熟,還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小石潭記課文反思 篇2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閱讀抒情散文時,要從具體的景物入手,抓景物的特點,令輝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學《小石潭記》時,我播放《高山流水》(古箏曲),讓學生在音樂的伴隨下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將柳宗元宦海失意的人生經歷的資料提供給他們,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籟之音、自在的魚兒帶給柳宗元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而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的濃濃的愁緒,才是他心頭永遠抹不去的痛。喜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喜是暫時的,憂才是永恒的。
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中,加深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了情感熏陶,獲得了思想上的啟迪,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
小石潭記課文反思 篇3
在借景抒情散文中,作家往往是寄情于景,以景傳情,所以欣賞一篇優美的借景抒情散文時,可以讓學生們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例如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我要求學生找出作者描寫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哪些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學生初讀課文后,很容易找出了潭水、潭石、潭樹、潭魚等景物,然后結合明寫“石”和暗寫“石”的句子,讓學生明白文中描寫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進而明確作者描寫的重點景物是“石”。二讀找特點: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為了使讀者深切感受到文章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致地描繪和精心的刻畫,這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事物“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所以在完成了《小石潭記》上一環節的學習后,我及時要求學生從景物的描寫中把握景物的特點。學生很快歸納出潭水的特點是清澈見底,潭石的特點是結構奇特,潭樹的特點是秀麗茂盛,潭魚的特點是活可愛,溪身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氣氛幽深冷寂等。三讀學表達:
語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體味散文語言,可對散文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小石潭記》一文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且多用短句形成強烈的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為了學習散文的表達技巧,我布置學生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總結寫景狀物的技巧。學生們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總結出以下幾點:1、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多角度描摹景物,突出景物的可感性。2、變換觀察的方法(仰視、俯視、平視等)和角度(定點觀察、移步換景),讓景物形態具有全景感。3、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突出景物形態的豐富多樣。4、虛實結合,擴大想象空間。5、運用恰當的動詞、形容詞以及修飾語,以求一字傳情等。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識的觀察景物的能力。
小石潭記課文反思 篇4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環節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后讓學生細讀該文本,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境的惡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頑強;另外從 “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讓學生們帶著自己的理解來讀文本,讓學生們將自己的理解通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本細讀的設置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在設置細讀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們抓住中點詞句來理解文本,通過上下文的聯系來理解文本,讓學生們充分的讀,充分的說,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讀將自己的感悟帶回文本。從哥哥的問題入手,帶著爸爸嚴肅的表情,讓學生一句一句的讀,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系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體會父親的話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扎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為祖國邊疆的建設者。這樣做,不光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懂得,爸爸說這些話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講白楊,還要借白楊來贊美那些遠離優越生活,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這樣的設計,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征意義(爸爸的心愿),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
另外,學習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采取的是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紹爸爸表情變化的句子,并讀一讀,在小組中討論每一次表情變化是為了什么?你從中理解了什么?這樣做,不光是對文本的一次整體貫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讀文本的過程中,只有學生們能大膽的問一問,想一想,才能從對文本細讀,對文本細想,對文本細細的理解。
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小石潭記課文反思 篇5
回顧課堂情境,細細總結與反思了一番,可以說是有喜有憂。以下是我對自己《美麗的集郵冊》這堂課的教學反思。
一、本節課存在的優點
1、以興趣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做到以趣激趣,即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①在導入環節,我首先利用學生不太常見的精致郵票的集郵冊來吸引他們,適時播放郵票中出現的有紀念意義的畫面,并用這種吸引引領學生一直認真學習到最后。②讓他們自己猜測節課學習的課題,讓他們感覺新奇有趣。③利用課文的寫作特點——句子成對,采用靈活的男女互讀,師生互讀等形式指導朗讀,學生興趣盎然,感情自然流露。
2、以題目入手,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
新課改提倡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節課中以課題入手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然后,帶著自己的問題進行自讀、自悟,最后通過交流,點撥,領悟文本的內涵。
3、以激勵入手,挖掘學生的潛能。
恰當的激勵與評價,猶如課堂中的潤滑濟,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挖掘他們最大的潛能,而且也會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在本節課中,我以激勵性的語言,引導他們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在評價方面,我也注意了對學生的各種表現給予及時、具針對性的評價,是他們在評價中能夠了解自己的優點,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4、以文本入手,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本節課中,我力求做到新的課堂中要教給孩子終身受用,促其終身發展的學習方法這一要求。如,①有一定的依據進行猜測郵票的來源、意義。②自己提出問題。③用一定的方法解決問題。④自己尋找與總結詩歌的寫作特點等。
二、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1、對教材挖掘與拓展深度不夠。
本課是借助郵票這個小小的方寸世界,來折射祖國山河的壯麗與歷史文化的燦爛。對此,學生很容易理解大致。如果能在某些具體的內容中讓學生再次質疑,讓學生進一步更深層次的理解文體,會更能有助于理解和文本內涵,激發愛國情感。如,為什么日月潭、半屏山在做思鄉的夢?為什么黃帝陵、軒轅柏在唱古老的歌?
2、對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不夠。
在本節課中,盡管注重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但根據文本,根據學生的特點,在誦讀指導方面還有許多遺憾,沒有讓學生把握誦讀的方法,以及利用課文中提到的名勝古跡提高學生的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等。
總之,反思課堂讓我以旁觀者的身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課堂教學的優點與不足。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努力,發揚優點,彌補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