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課后反思(精選5篇)
稻草人課后反思 篇1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開頭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盡快入“戲”,于是我就以稻草人樂樂作為一堂課開頭的素材,自然、新穎、形象、巧妙,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本節課的主題上來,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教學效果,使后面的“好戲”順理成章。
這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活動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在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中,我擔當了導演的角色,創設了一個輕松的氛圍,讓學生自己擺擺造型引出步驟①-構思,了解到五年級學生的創作經驗十分有限,因此,在教學中的示范環節,我把主角讓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臺上做好講解、示范,我及時出示步驟(②捆扎-③裝扮),通過學生對示范作品的點評提醒學生注意用線固定稻草的位置要簡要精到一些,還有裝扮材料的多樣性,否則作品容易呆板或者來不及完成,讓學生大膽創意的創作。學生在創作稻草人時提醒學生注意環保,自己動手收拾廢棄的材料。在這節課上,學生表現的很積極,因此課堂上學生很活躍但秩序并不混亂。
稻草人課后反思 篇2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成為當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然而,在語文教學中,由于古詩距離現在生活時代久遠,語意、語法等都有很大變革,且內容少而空洞。常常會出現教師沒動力教,學生沒興趣學,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古詩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廣大語文教師一直探索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教學要求中提出: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巧用推想,不失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一種好方法。
我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詩時,在理解第二句“鐘山只隔數重山”一句時,學生的意見有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鐘山與京口只隔幾座山;而有的學生認為,是鐘山與瓜洲隔著數重山。而且堅持第二種說法的學生人數居多,這是我備課時萬萬沒有想到的,教參中也未作重點、難點涉及到。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難點,我先讓學生各自闡明觀點,展開辯論,結果同學們爭論得面紅耳赤,勝負難分。這時,我抓住機遇巧用推想,對學生說:“剛才你們的辯論都很精彩,各有各的道理,倒讓老師也不知所措了。這樣吧,讓我們置身于畫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會想些什么?弄清鐘山到底與哪兒隔著數重山。”同學們各個學著作者背起雙手,挺起胸脯,翹首遠望。教室里鴉雀無聲,他們都進入了詩的意境中,靜靜的進行著各自的推想。突然間,他們驚奇的嚷道:“老師,老師,我知道了,是鐘山與京口只隔數重山。”我乘勝追擊,“你怎么體會出來的,快告訴告訴老師?”他們爭先恐后的說:“因為作者站在瓜洲遙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離京口不遠的家鄉鐘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太好了,經你們這么一說,老師也明白了,來,讓我們為自己鼓掌。”(掌聲不斷)
分析:本來干巴空洞的內容,經同學們這么身臨其境的推想,便變得情趣盎然,這一糾纏不清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學生將保持這種高昂的情緒,順利學完此詩,這真是無聲勝有聲啊!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巧妙運用“推想”不僅能解決一些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使難點迎刃而解,還能體會詩歌主旨,升華主題。而且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了自主學習古詩的能力。社會在變革,知識在更新,時代在前進,新世紀賦予我們教師的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自主、發展的人。
稻草人課后反思 篇3
數松果這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和掌握“跳著數”的數數技能,在這個基礎上,教材安排了先學“5的乘法口訣”。
在本節課的教學上,我先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基礎知識,以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意義為重點,讓學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訣的來源上。首先,我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卡通情境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初步感知5個5個地數,為編制5的乘法口訣奠定基礎。其次,由于學生第一次在課堂上接觸乘法口訣,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會背乘法口訣,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重點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的規律上,使學生在真正理解口訣含義的基礎上記憶和應用。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教師運用主題圖和課件,使新授知識更加具體,引發學生觀察和思考,其次,教師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鼓勵學生說一說乘法口訣的意義。本節課比較不足的主要有:教師如果能對課堂教學各環節時間的進行妥善安排,課堂或許會更豐富。其次,學生對于口訣中的規律的發現還比較淺層次,教師的引導如果針對性較強些,或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稻草人課后反思 篇4
這節課去年谷玲老師上過,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教學借鑒。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適當的個性化修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落實到位:
首先,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多,學生不容易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所以,我就嘗試讓學生將整個故事分成兩個場景,并找出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這樣課文的重點內容即對話部分學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設計中,我自己心里并沒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讀之后就能找出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又通過默讀課文找出了相應的自然段。這樣就理清了脈絡,有利于學生對全篇課文內容的把握。
其次,通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了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并且通過品讀,學生還知道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不過,由于自身經驗及準備不足,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
首先,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是因為下午學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于自己也有些緊張,一直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其次,指導朗讀形式單一,流于形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是指導朗讀的重點。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夠表現出人物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而且每次對話都有所區別。應該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練,從而有目的的進行指導,逐漸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讓學生齊讀,這樣看不出梯度的變化,只是泛泛而讀。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歷練、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像這篇課文的最后,我送給孩子們的幾句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期待著自己的課堂教學,也能夠在互相學習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現。
稻草人課后反思 篇5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因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重視學習導語的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閱讀過程的展開則是留大量的時間給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評價。這樣的設計不但讓知識點有機滲透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之中,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樹立開放意識"是本次課改所倡導的理念之一。生活處處皆語文,帶領學生走進社會生活,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合理開發課外學習資源,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于是,在課外延伸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你還知道那些動物會在雪地里畫畫""還有哪些動物像青蛙一樣要冬眠"在擴展活動環節中我還帶領學生去沙坑想象作畫,這些都是課內與課外學習的有機融合,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放手給學生,煥發起了他們的創造活力,通過這首兒歌的教學使我深深的體會到:我們的教學設計,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從學生需要學什么,喜歡怎么學的角度,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來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目標。這樣的話,促成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全面發展,才會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