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登岳陽樓》課堂反思(精選5篇)
古詩《登岳陽樓》課堂反思 篇1
通過前幾首詩的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詩歌鑒賞的能力,因此,要鼓勵學生大膽談自己的理解,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要約束學生的思維。
考慮到課內詩歌的分析是為了服務于高考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考查,因此,又輔以小黑板“經典回顧“,選取高考試題作為課堂內容的延伸,讓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考試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閱歷,感受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可惜的是,當我踏上講臺那一刻開始,我的腦海一片空白,所講的內容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或許跟我的語言表達有關吧,因此,今后我會在語言表達這一領域更加努力的。
古詩《登岳陽樓》課堂反思 篇2
一、從煉字、內容、表現手法等角度進行賞析。這首詩的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描寫洞庭湖的千古名句,課堂上我引導學生試著,并且鼓勵他們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理解。部分同學能夠積極發言,勇于說出自己的理解。另一些同學還缺乏表達見解的勇氣。
二、在探究環節,讓學生思考討論,博采眾長。討論杜甫“憑軒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結合詩句內容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在檢查探究成果時,不少學生回答的很不錯。
三、選取高考答題作為課堂內容的延伸。本課堂的教學重在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詩歌鑒賞方式教學方法,輔以多媒體“經典回顧”,讓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考試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閱歷,感受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不足之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因此,今后我會在語言表達這一領域給予學生更多的鍛煉,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古詩《登岳陽樓》課堂反思 篇3
上《登岳陽樓》的時候,將這首詩與之前學過的同為杜甫登高之作的《望岳》對比起來學習,請同學從寫景的氣勢,寫景的方法,創作的背景,抒發的情感這四個方面對兩首詩進行對比,取得的教學效果很好。
一來,《望岳》是“齊魯”,《登岳陽樓》是“吳楚”,都通過近乎“衛星圖”的高度進行俯視,運用聯想和夸張的手法進行“大全景”的描繪,表現宏大的氣勢,這是兩首詩在寫景手法上的相似之處,通過對比印證,學生能夠理解掌握這種寫法。
二來,這兩首詩一前一后,在創作背景上有很大的不同。杜甫創作《望岳》之時可謂是初出茅廬意氣風發,因此抒發的是凌云之志。而在創作《登岳陽樓》之時,杜甫已是“老病”之身,尤其在目睹了唐王朝由盛轉衰之后,更是悲從中來。因此,同為登高,同為寫宏大的全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抒發的是完全不同的感情。
這兩首同為杜甫登高之詩,卻是一開一合,對比閱讀,可得其中三昧。
古詩《登岳陽樓》課堂反思 篇4
在寫景散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欣賞文中優美的景物描寫?如果更好地引導學生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當中的情?這是許多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在很多教學案例中往往會設計這問題來切入文本:“你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請找出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仔細品味。”我認為這樣引導學生去品散文中的景與情,還不能夠使學生真正地入景入情,還只是停留在比較抽象的層面上來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就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一、以“畫”為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節“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為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閱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樂”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柳宗的情。
《小石潭記》不僅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美靜秒的景溝,還抒發了作者貶官后孤憂憤之情。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就以一首古箏樂曲為突破口,讓學生在音樂中思考:這段樂曲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因此,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就得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評:這段樂曲表現怎樣的感情?它與課文思想內容相吻合嗎?它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在這里,音樂成為了一個媒介,在時緩時疾的古箏樂曲聲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獨的身影,觸摸感受到了作者悲涼憤懣的心情。音樂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引導學生走進文中創設的情境,與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鳴。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以“畫”和“音樂賞析”作為突破口,力圖給學生營造讀出個人體驗和感情的環境,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以達到景在畫中現,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才能讓散文教學更活,更美,更精采。
古詩《登岳陽樓》課堂反思 篇5
本節課我為了充分尊重學生這一個學習的主體,在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上有所嘗試。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是每個老師都在研究探討的問題。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的以下幾個環節體現得很充分:
在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現在課題中。什么是“寓言”,老師沒有生硬的灌輸給學生,而是借助電腦的幫助,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寓”里藏著道理,“言”是用言語講述的故事。
在朗讀指導中,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感悟,鼓勵孩子進行個性化朗讀。不管他突出強調哪一個詞語來體現夸口,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在評價中加深對句子內容的理解,在評價中增強了孩子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