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排畫中游反思小結(精選5篇)
小小竹排畫中游反思小結 篇1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人文內涵,因此,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必然是廣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作用。《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體驗就是在實踐中認識,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領悟。以體驗感悟為手段和過程的閱讀教學,實質上是個體在情感驅動下的感性化的直覺性的閱讀理解過程。這樣的過程自然不需要"科學"的分析和理性的說教,而是需要對話,交流和表現。以上案例沒有教師的包辦代替,沒有繁瑣的分析講解,有的只是學生自己對文本的體驗感悟,學生通過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理解文本,發展文本,這一過程體現的"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和能力: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江南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過程和方法:讀與看(看課文插圖,看課件演示),讀與說,讀與思有機,巧妙地結合。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江南水鄉的美麗,富饒,萌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從表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學生體驗感悟的過程中,知識得以內化,能力得到培養,情感得到熏陶。這樣的朗讀感悟是一個立體感受,多元發展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體驗感悟過程中,必然經歷一個語言轉化,情感體驗,語感積累,個性張揚的過程。
崔巒老師曾說過:"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用心靈感受,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課堂才能在對話中充滿活力,才能呈現出生動活潑,主動的"生命狀態"。
小小竹排畫中游反思小結 篇2
在學習“竹排、樹木密、禾苗、江南、魚米鄉”等詞語時,我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圖片、聯系上下文等方式,適時點撥,突破難點。在學習生字詞語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勾畫出帶生字的詞語,讀一讀,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些生字詞語的,用什么方法記住的。然后全班交流。由于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鞏固識字在識字的過程中,讓學生去掉拼音進行識記的鞏固。有比較歸納識字,就像“江、流、游”,還有像猜字謎、利用圖片理解詞語……讓學生在不同的識記方式中,增加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識記的效果。
課堂教學機制有待加強。教案是死的,課堂是活的。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慢慢提高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積淀解決問題的底蘊。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不夠多樣化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一句簡單的“很好”說明不了問題,學生仍舊感覺很茫然,不知道好在哪里?其他學生沒有學習的方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小竹排畫中游反思小結 篇3
所謂"閱讀期待",即面對文本,學生產生一種期待心理。如面對童話故事,希望從中讀到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預期出現懲惡揚善的美好結局;面對一篇散文,希望作者以優美的語言,靈活的筆調,描寫感人的內容,使人得到精神愉悅和審美享受等。
在教學預設時,對"江南魚米鄉"和"小小竹排畫中游"這兩個理解難點,原準備在學生充分感悟課文語言后,由老師提出并逐一引導學生體會理解。但課堂是在不斷地生成的,在實際教學時,學生緣于自己的閱讀期待,提出了這兩個問題。教師對于這一在對話過程中閃現的學生思維的火花,能予以敏銳地捕捉,利用學生即時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不輕易否定,使不同的感悟,理解有交流和爭辯的機會,在動態生成中讓學生的心靈自由飛翔起來。
于是,課堂上精彩的語言紛至沓來:"竹排漂下來,看到的景色就像畫一樣美","小朋友在小竹排上,看到了很多美麗的景色,就像在看一幅美麗的畫一樣","我看到了江南有很多很多的小河,這些小河里的魚呀,蝦呀,也是很多很多的","我們這里種的稻子很多很多,我到外婆家去,看到公路兩邊的田里種的都是稻子","我從圖上看到田里種了很多很多的禾苗,禾苗長大了就會長出谷子"等等,這是孩子的視野,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感悟,相信在最后進行課文朗讀時,必然有一幅幅各不相同的江南美景圖呈現在每一個小朋友眼前。
小小竹排畫中游反思小結 篇4
我校九年級學生,有80%完全不會寫作文,即除了“My name is ______.”“I will. do,” 一個正確的句子都寫不出來,剩下的5%也在以下方面存在一些常見的錯誤:
1、沒有理解英語的基本句子成分是“主語”+“謂語”
學生經常出現主語跟謂語不一致,包括句子的謂語用得不恰當,謂語用詞跟主語不搭配,一個句子沒有主語,或多個句子雜在一起。
比如:學生想說“我母親總是不讓我看電視”,寫出來的是“my mother always not be allowed I watch TV.”根本就是直接從漢語逐字翻譯成英文的。
出現這樣的問題,顯然是由于句子的基本結構沒有弄清楚。看來在今后教學中還要繼續強調,并配合造例句練習。
2、動詞短語搭配不準確
比如:“I’m not allowed watch TV.”正確的短語“被允許做某事”應該是“be allowed to do…”。
3、叢句語序和連接詞問題
很不理解,為什么強調了那么多次,學生在寫作文時,叢句語序還會寫錯?后者連接詞和引導詞也老師出錯。對于連接詞,我在講的時候也感覺到學生沒有理解。我講解的方法就是把課文里面的叢句拿出來分析其語序和聯系詞,然后再講相關語法點,最后舉例子讓學生造句。語序問題,我還會在將來碰到一次強調一次,相信會有效果。但是聯系詞我就不知道該怎么讓孩子聽懂了。
比如:“I don’t know that what should I do”“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should I do?”正確的句子應該是“I don’t know what I should do.”“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I should do?”.
以上這些問題讓我對如何增強學生作文表達能力有了一個不全面的思考。我覺得,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必須從七年級入手(小學重點在聽說,只需知道what 和 how,不需求甚解;到中學階段就必須知道why了)。
4、句子使用的句型單一
例如;在一次模擬考試當中英語的考試題目就是如果我當選了班長我會怎么做,做哪些事情,九年級五班的英語課代表張雅就一直用一個句型來寫“I will do”,雖然全文當中沒有一個錯誤,但因為句型單一所以值得8分,因此在老師教課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的給學生講 作文序加以變換句型且需對語句加以潤色。
針對以上問題我以后在講課文和精讀篇閱讀理解試題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利用課文逐句幫助學生分析理解英文句子的基本結構,即“主語+謂語”;
2、要求學生把有用的動詞短語、名詞短語以及插入語記牢記清楚。
3、每單元的語言目標,一定要理解并記憶。
4、是學生學會句子的變換使用,有必要時做些句型轉換練習。
小小竹排畫中游反思小結 篇5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閱讀時,什么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能力。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2、為什么種葫蘆的那么喜歡葫蘆,最后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我再順式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后,導出最后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么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為什么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為什么他那么喜歡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