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反思回顧(精選5篇)
《圓明園的毀滅》反思回顧 篇1
《圓明園的毀滅》內容相對單薄,缺少生動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對民族苦難的深層思考。于是,我適時地給學生補充材料,如寫有關圓明園毀滅的一首小詩,數量眾多的圖片,詞條,以老師講述的方式一一出現——所有這些材料,它們有韻律,有層次地聚集在一起,再加上師生生成性的活動,這課文就被吹進了生命的靈氣——有了血肉,于是它變得靈動起來。
注重多媒體輔助教學對這節課的朗讀訓練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時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而是讓學生一邊聽著優美的音樂,一邊欣賞美麗的畫面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展示在學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樓等景點圖,把學生帶入了美不勝收、引人入勝的仙境,給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學生的感官充分地調動起來后,他們面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讀出了贊美、自豪之情,面對圓明園的毀滅,讀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此外也注重了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達爾文說過“最重要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會學,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這一節課的主要學習目標是領悟表達,實現這一目標的學習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點、品詞語。學生明確了學習方法就拿到了獲取知識的“獵槍”,學生自主學習才能落到實處。
《圓明園的毀滅》反思回顧 篇2
教學一開始,我從課文的題目入手,要求學生和我一起書寫課題,并激情導入:看到“圓明園”這三個字在你的腦子里會出現怎樣的畫面?學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輝煌,想到了它被毀后的廢墟,這樣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園林卻被侵略者無情的毀滅了。正像文中所說,“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采用這樣激情的導入,首先使學生一開始就在思想上產生強烈的共鳴,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迅速地融入到課文內容中去,并順利進入課文第二部分的學習。
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采用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圓明園這么美,但卻被無情地毀滅了,在感受了圓明園的美之后,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第五自然段,讓學生再次讀課文說說哪些地方讓你最可恨。在學生暢談感受的基礎上,指導朗讀,最后回歸第一自然段。面對強盜的無恥行徑,面對清政府的昏庸無能,面對美的東西瞬間遭毀,學生心中肯定有千言萬語,學生心中升騰起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朗讀,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感情得到升華。
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并展開想象,使學生對當年圓明園輝煌景觀有個大致的了解。還找出了文章中三個高度評價圓明園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的句子──“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抓住關鍵詞“舉世聞名、博物館、藝術館、瑰寶、精華”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人們給圓明園這么高的評價?”在討論中明確作者是從眾星拱月的布局、風格各異的建筑、收藏珍貴文物這三個方面,來再現圓明園輝煌的過去。
《圓明園的毀滅》反思回顧 篇3
為了達到本課教學的情感目標,突破難點,我讓學生在課前搜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圖片,讓學生了解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圓明園真的太美了”學生由衷地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但在教學中,我感覺《圓明園的毀滅》再現的畢竟是歷史,與學生生活的年代實在太遠了。在學生的腦海里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維,學生很難理解和想象這么一座歷經幾代皇帝辛辛苦苦設計、建立起來的美麗皇家園林就這樣在三天時間里,在英法聯軍的手里化為灰燼,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這是我們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個恥辱。為了使學生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思維,我利用多媒體、圖片等,此時映入學生眼簾的是圓明園的設計、建造、毀滅這一完整的歷程,嘔盡幾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園林就這樣化為灰燼已清晰地記入學生的腦海里。頓時引起了學生們的憤怒,激起了他們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告誡他們不要像統治者們的昏庸無能,激起他們發憤圖強,熱愛科學技術,振興中華民族的雄偉決心。學生們紛紛談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是那么熱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圓明園的毀滅》反思回顧 篇4
課文的最后,我安排了說話:“你想對別的國家的小朋友說些什么?”這一環節,讓學生結合學習了本課的感想和收獲,盡情表達自己心里的想法。
有的同學說:“親愛的外國小朋友,你們好!美好而又溫暖的太陽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它也一定會給你們帶去無窮的歡樂的。太陽是我們大家的,讓我們一起在同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和社會的安寧吧!”有的同學說:“親愛的小朋友,那紅紅的太陽是我們大家的,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當你們在夢里甜睡的時候,我們已經迎來了溫暖的陽光,當我們進入夢鄉時,她也會悄悄地來到你們身旁,給你們送去了快樂和希望。讓我們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還有的這樣寫到道:外國的小朋友,你們好!我們雖然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是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地球上。我們應該和睦相處,讓世界充滿愛。”通過說話拓展延伸,使“太陽是大家的“這個主題進一步深化,
這次教學活動,留給我反思的東西很多。我知道:要上好一節課,不是那么簡單的事。要上好一節課,要當好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就需要不斷地磨礪自己,提高自己,用自己的語言魅力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精湛的教學藝術去打動學生,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圓明園的毀滅》反思回顧 篇5
為使本節課更有層次性,預想將“8的組成”的教學過程設計得更能凸顯教師的指導性,而在“9的組成”這一部分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性。通過對比,體現教師指導后學生自主運用所學方法繼續學習的過程和能力。
因此,“8的組成”這一部分第一次設計為:
【設計一】
1、師:將8個〇分成兩部分,可以怎樣分?
(學生每人動手分。師巡視,看是否正確,是否完整,是否有序。)
①.分完以后在黑板展示“ 8” 的7種組成。
師板書: 8 8 8 8 8 8 8
/ \ / \ / \ /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 完整地讀一遍。
2、師:這么多種組成,怎么記會更快、更方便呢?
①. 學生討論。
小結出:只需記前4種,就能想出后3種。……
②. 記背這4種。
③. 鞏固記憶:對口令,找朋友……
【反思一】
試教中,發現教學過程進行得很順利,但課堂氣氛也很沉悶。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前面在學習2---7的組成時,一直要求學生有序地分出所有組成,所以第一個要求對學生來說實在是簡單得沒有任何新意。而且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幾乎都是前一次課(“6和7的組成”)的翻版,因此學生才學得了無生趣。不禁問自己:這種順利而沉悶,順利得沒有一點思維“撞擊”的課堂是我們所追求的嗎?學生在這節課中能學到什么與前一節課不同的東西?又能在哪些方面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呢?
因此,重新對“8的組成”這一部分進行了設計。不僅改變了學習方式,還考慮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以及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與需求。第二次設計如下:
【設計二】
1、師:將8個〇分成兩部分,有哪些分法?
你能把所有的分法不重復、不遺漏地都擺出來嗎?
2、小組合作操作:有人擺,有人記錄。
3、展示分法:
①、記錄了7種的:(觀察是否是有規律地記錄的)
8 8 8 8 8 8 8
/ \ / \ / \ /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只記錄了4種的:
8 8 8 8
/ \ / \ / \ / \
1 7 2 6 3 5 4 4
提問:你們(他們)為什么只記錄4種?
可以通過你(他)們記錄的這4種想出8的全部7種分成嗎?怎樣想?
4. 記8的組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