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課后反思(精選5篇)
與朱元思書課后反思 篇1
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與朱元思書》中吳均為朱元思描繪了美麗的山水世外生活。朱元思到底是不被吳均筆下的山水陶醉繼續做他的官呢,還是到世外桃園去縱情山水呢?
我設計了可辯性的話題供學生辯論。讓學生澄清對文章中某些模糊認識,加深對主題的理解。這樣的辯題必然會把學生思維引到廣闊的空間。學生會極易形成兩種不同的觀點,一個是積極的入世,另一個拋棄功名過悠閑的生活。這樣的辯論必然會使學生對主題理解上升到另一個境界。也只有這樣做,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與朱元思書課后反思 篇2
在教學中,我通過范讀、領讀、速讀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的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在學生全面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再次播放多媒體,嘗試讓學生看畫面寫一段導游詞,然后推薦幾個學生上臺當導游。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讓學生練習了導游詞的寫法,可謂一舉多得。
在這節課的準備和進行過程中,我覺得收獲很多,不過也有遺憾,一是對文章的主旨挖掘不夠深刻,二是對學生的導游詞沒有及時給予評價。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點亮學生智慧的火花,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覺得自己應加強的是自己的語文素養,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不止一次感嘆個別學生的語文素養之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更適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與朱元思書課后反思 篇3
學生現在喜歡用電腦,那么我們老師應該正確地引導學生利用好電腦,也就是說我們應當采用“疏”的形式,而不應當采用“堵”的形式。這個經驗,我國遠在大禹時期就已經知道了,可是現在我們教師為什么卻還是做不到呢?
所以本文的作業,我就以e-work的形式,讓學生把自己的作業寄到我的信箱。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機會利用自己喜歡電腦,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電腦,不至于讓學生陷入到網絡的垃圾堆之中去。
在這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現代教育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操作水平要求越來越高:
本網絡課件,我是用了12個小時完成的,當然還不包括查找資料的時間。而且在本校,我的電腦應用技術在全校課任教師之中,還算是名列前茅的。那么加強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水平的應用,是擺在我們目前的一個重要的任務。
2、語文教師的“全才性”越來越突出:
語文學科所包括的內容可以說是各個學科都有的,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是對各方面的知識應當都有所知。另外,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文章所包含的音樂美、美術美、知識美等方面的內容,作為語文教師都應該具備。否則,只是單純地拿個音樂,找張圖片,然后做成課件,那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反而將會誤人子弟。
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加強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這點尤其重要。
3、作為新形勢下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的信息庫,至少應當有信息處理的能力。
由于每位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對教材的處理不同,帶來的是對教學資源的處理也不盡相同。
所以新形勢下,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有自己的信息資源庫,以便于可以更快更好地處理信息。
另外,我要查找資料時,充分利用了網絡搜索引擎。但是很多教師卻像我反映很難找到所要想找的資料,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字的問題,這也可以說是信息搜索的能力。這點作為新形勢下的教師應該加強。
與朱元思書課后反思 篇4
按照我們“六六大順”組在前些時候的三年級集備教案,我開始了我的《科利亞的木匣》的教學。但是實施下來,我發現這教案和我們兩個班的學生不太協調。
目標上,基本是按照集備教案來確定的,在我兩個班的教學中,我都嚴格地和學生們一起去達到這四個目標,達成情況比較好。但是在具體的過程實施方面卻不盡如人意。第一課時的學習,我按照蔡老師在教研綜述上所傳授的“字詞——書寫——理解大意——分段”進行,當這些都完成了,我發現已經沒有時間進入對課文第一段的講讀了。而且我也覺得不必要一段一段來進行講解課文,這樣對學生的牽引性會很大。第一段的講解完全可以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科利亞埋木匣環節中進行。由于在第一課時的完成情況是這樣,而我也認真拜讀了第二課時的設計,我認為不太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于是我將教學適當進行了調整。
在第二課時中,我先是讓學生對課文大意進行了回顧,再通過讀文,并通過一個問題“讀了第一部分的課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讓學生在朗讀過后自己說知道的東西。他們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為什么要埋木匣。”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埋木匣的過程。”有的說:“我知道他媽媽也在埋木箱。”……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進行區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進行講解,而并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對比科利亞和媽媽的挖木匣結果來進行。而且我還和學生一起親身做了實驗。這樣,就把科利亞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課的啟發水到渠成地流瀉,讓學生的體會一下簇擁而上。
我記得我剛踏入教壇的時候,我們這有老師跟我說過: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也許在集備時候的教學設計對某些學校的學生是適合的,那只能說明那是適合該校學生最好的設計。當然,我的教學或許有很多紕漏,但是我一樣堅信: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
與朱元思書課后反思 篇5
語文課堂之上,最忌諱教師先入為主,給某個人、某種現象定位。一旦定位了,就相當于限制了學生思維,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然而有時我們可能會低估了我們的學生,忘記了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在這堂課上不就有敢說“不”的嗎!一句句像“那群人并不麻木”的“意外”衍生了一個個“精彩”。
一、“他們(那群人)要是同情受害者,就有可能遭受報復。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也就不顧別人了。”這正是學生深入文本的體現,走進人物的心聲,此時你不得不慨嘆文學的魅力,學生思維的活力。教師就要抓住這美麗的一瞬,讓它充分展現它的光芒。
二、“‘這好像是席加洛夫將軍的狗。’‘沒錯兒,將軍家的!’這兩句都是人群里的人說的。’這讓奧楚蔑洛夫多變了兩次,再加上其他三次,太多,實際上寫一次就行!”雖然看似與上題無關,但不妨看作一個小插曲,教師只需稍做引導似乎就能水到渠成。可誰又曾想到,他們創造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何愛護他們好奇心、求知欲,怎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對學生而言,我們教師能做的,最迫切做到的就是為他們創造一種寬松、和諧、融洽的氛圍,提供給每一位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
三、“以學得促習得是語文學習的根本”。當學生有了自己的認識,形成了自己的想法,教師的導便凸現出來,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閱讀積累,找尋 “看客”。
四、有思維的沉默是金。當某些東西一旦觸到學生的切身利益,觸動他們的某些不和禮儀的行為時。他們就需要思考,就需要同自己斗爭,這時沉默是他們唯一的外在表現。教師則要經得起課堂上的沉默,“因為,只有活躍的氣氛而沒有屏神思索和思維交鋒的課堂不是健康的課堂。”“智力的核心是能力,只有學生的思維總量大了,才有可能啟動他的智力發展。”①就如暴風雨來臨前海面總是平靜的,可它的內部卻是暗流涌動。這不正是我們所渴望出現的局面嗎?
五、“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文學創作離不開生活,也不會脫離生活,一句“同學們再想想,在咱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類人呢?”讓學生把語文與生活實踐僅僅相連。在生活中尋找文學的影子,在文學中體味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