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救媽媽》反思回顧(精選5篇)
《愛迪生救媽媽》反思回顧 篇1
在教學時我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立足文本,以讀為本,力求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去體會、感悟課文內容。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指導學生充分讀書,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使學生在主動而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提高閱讀能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因此,在教學時我抓住文章故事性強的特點,力求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邊讀邊想,邊體會課文情境,進而深刻感悟愛迪生的機智表現和優秀品質,從讀中受到感染和影響。
另外,在教學時我還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重點詞語來幫助理解課文內容。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感受,想象病人在床上“直打滾”,體會媽媽當時的痛苦;再想象當時的情況,來理解“急得團團轉”的意思;抓住愛迪生“一溜煙”似的奔出大門讓孩子體會愛迪生救媽媽的急切心情;結合課文內容,從爸爸態度的變化來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等。學生通過對一些重點詞語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感悟到了愛迪生的機智表現和優秀品質。
語文的教學不在于一時,而在于日積月累。努力把握每一節課,讓學生真正學會感悟、學習,是語文教學中應該努力的方向。
《愛迪生救媽媽》反思回顧 篇2
《愛迪生救媽媽》這篇課文介紹了偉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幫助醫生救助了病危的媽媽的故事。情節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充滿智慧和深情。讀著故事一個聰明可愛、愛動腦、愛動手的小愛迪生形象躍然紙上,由此可以說本文是一篇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優秀教材。課文內容的生動性,自然激發學生的讀書愿望。因此,拿到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就把這節課的教學定位在讀的上面。
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讓學生體會愛迪生的聰明。一是感情的朗讀,感受小愛迪生聰明可愛的形象;二是通過大家的焦急、束手無策來烘托愛迪生的聰明,也就是理清文章的故事情節。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三個大問題來貫穿全文,即:大家為什么急得團團轉?愛迪生想出了什么方法救媽媽?爸爸和醫生的前后態度是怎么樣的?在這三個大問題中,又抓住第一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引出人物的對話來進行朗讀的指導,達到感受小愛迪生聰明可愛這一目標。學生的反應也挺好的,尤其是小愛迪生和爸爸的對話,可能是因為和小愛迪生年紀相仿的緣故,學生讀起來感情很到位。
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過渡語言不是很流暢,不夠自然,另外,在理完課文內容、思路之后應該齊讀全文,讓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更進一個層次,要不就會顯得有點散。而我卻在練習和拓展后才齊讀全文,這樣效果就沒有那么好。朗讀還訓練地不夠扎實。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有層次的引導學生朗讀,讓學生的個性在朗讀飛揚。
《愛迪生救媽媽》反思回顧 篇3
這篇課文介紹了偉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幫助醫生救助了病危的母親生命的故事。情節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充滿智慧和深情。讀著故事一個聰明可愛、愛動腦、愛動手的小愛迪生形象躍然紙上。
課文內容的生動,自然激發學生的讀書愿望。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文章故事性強的特點,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邊體會課文情境,進而深刻感悟愛迪生的機智表現和優秀品質,同時從讀中受到感染和影響。
我的課圍繞愛迪生為什么救媽媽,怎樣救媽媽這兩點讓學生在對重點詞句的朗讀感悟中感受愛迪生的愛動腦筋。抓住重點詞語“直打滾”聯系學生的生活感受,體會媽媽當時的痛苦,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況,來理解 “急得團團轉”的意思,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親自體驗愛迪生的辦法,比較容易解決課文的重點:怎么樣救______。一堂課下來,覺得自己首先就缺少激情,導致學生的情緒不夠高。自己提的問題不夠明確,使學生不易回答。在上重點段落的時候,自己急了點,代替了學生的體悟。
《愛迪生救媽媽》反思回顧 篇4
在上課之前,我本來是勝券在握的:這篇文章雖然很長,但我已經讓學生提前預習了;這篇文章內容雖然離我們生活很遠,好在讓學生理解的知識點并不多。結果一上課卻使我大失所望。
首先,我錯就錯在沒有目標的讓學生自由去預習。一上課提問我才發現學生根本就沒有認真預習,而且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沒有預習,換句話說,學生根本就不會預習,在他們的心目當中,預習就是讀熟課文,僅此而已。結果一問三不知,沒辦法,只好給學生時間先讀課文,好在亡羊補牢,補救了一次,但卻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雖然課堂當中也出現過幾次亮點,但這臨時生成的問題與我心目中的期望值卻相差甚遠。
其次,由于學生沒有預習,我心里就沒了“底”。所以凡是難點就大包大攬,凡是重點就反復強調,這節課基本成了“一言堂”。學生一直在被動地接受知識,積極性和創造思維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最后,因為課堂效果與預想的大不相同,所以我心情比較焦慮,語速過快,而且沒有耐心,學生出現錯誤后,表現出了對學生的不信任。
《愛迪生救媽媽》反思回顧 篇5
一、做一做———動手實驗解難釋疑
課文中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青蛙為什么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拿出紙卷成圓筒狀。然后通過圓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說說與平日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學生動手實驗,為每個孩子創造了參與的空間,弄清為什么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這一疑難問題。學生在實驗中動手,動腦。既培養了實際的操作能力,也培養了觀察和思維能力。
二、看一看———利用圖畫明白寓意
課文中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啊。”小鳥為什么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呢?我出示課件,讓學生看一組畫,自己根據畫面進行解說。這樣學生終于明白了:小鳥見識廣,青蛙所見有限,目光狹小。我們要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學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啟示受到教育。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熏陶過程。學習寓言故事,就是要學生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
三、說一說———拓展延伸培養想象
課文中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沒有,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于是讓學生動腦想辦法,同時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井口,站在井沿東瞧瞧,西望望。它會怎么想,怎么說呢?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既加深了對課文寓意的理解,領悟,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既豐富了課文內容,還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