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好龍》課堂反思(精選5篇)
《葉公好龍》課堂反思 篇1
在課堂上我嘗試運用、熟讀背誦。我讓學生結合“葉公好龍”的來由,思考:為什么要講“葉公好龍”這個故事?其目的何在?這個故事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象?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葉公這樣的人,并嘗試運用這個成語。學生很快就脫口說出了“口是心非”“言行不一”這樣的詞語,悟出寓言“諷刺了那些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的人”。順利地學文,我們再度齊讀課文,目的在于讓學生熟讀成誦。
最后我設計了一個探究性作業(yè):給葉公寫信,告訴他如何做一個表里如一的人。我不是為了讓學生去評價葉公,而是為了驗證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對所蘊含道理的理解與運用,更是為了驗證自己的教學效果。
總之,一堂課下來,感受很多,教學過程的預設需要精心,課堂生成的掌控需要及時,學生的理解需要引導,課堂氛圍的積極生動需要創(chuàng)設……而最重要的,卻是文言文的教學需要反復引導學生去讀,只有讀,才能真正去體會文言文的學習規(guī)律,才能去感受文言文的特點。
《葉公好龍》課堂反思 篇2
去年10月份曾聽過竇桂梅老師的一節(jié)文言文公開課,受到的啟發(fā)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讀明白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相比,從詞語、句的對照讀入手,整堂課顯得得心應手。但是能否正確流利地朗讀,本課出現(xiàn)幾個容易讀錯的字,而學生朗讀和背誦時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教學本課時,我指導學生先從“好”字,這個多音字來揭示課題,并就題設疑:哪些句子寫葉公喜歡龍?結果怎么樣?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課課文。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后,再讓學生回答前面的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當教學本課時我注重先扶后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先讀,再讓他們思考,學生在讀完后,都積極地進行思考,我發(fā)現(xiàn)他們個個都搶著回答問題,只是在回答的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的能力還比較差,但是其他學生能及時地給予理更正。
教學時抓住動物的特點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見、有耐心。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葉公見到真龍時,那種害怕的樣子。加上與老師一起競賽背誦時,短短的一節(jié)課時間有三十多名同學能順利地背下來,讓我意想不到。
在下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中,對這篇課文的內容,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啟發(fā)引導,展開討論。采用對葉公應有多元評價。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明白一個道理,讓學生以這個寓言故事來教育自己,使自己不會犯類似葉公這樣的錯誤。
《葉公好龍》課堂反思 篇3
學習寓言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寓意,還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則寓言的現(xiàn)實意義,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學《葉公好龍》這則寓言故事時,我主要通過課本知識,使學生掌握學習這類知識的方法程序結構,先是揭題,通過題目,讓學生迅速掌握本則寓言要講述的大致內容,講的是一個叫“葉公”的人“喜歡(好)”“龍”的故事。這可以說是文章的脈路,讓學生沿著這條脈路自己去讀,自己想,最后歸納出寓意,這樣可以避免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不必要的分析和乏味的說教。
二是抓住了“讀”粗讀讀通課文,為理解課文打下基礎。再讀理解難懂的字、詞、句。理解完課文后,通過指名讀、男女生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對課文熟讀成誦。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明理,從而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
三是引導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探索生活中有沒有“葉公好龍”的現(xiàn)象,都表現(xiàn)在哪些人的身上,又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形式。聯(lián)系生活談感受,讓學生在一個沒有壓抑的環(huán)境下去學習,加強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一方面不僅能讓學生讀懂寓言故事,體會寓意,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讓學生初步領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課堂上,我力求給足時間,讓學生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上好語文課。
《葉公好龍》課堂反思 篇4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最大的成功之處是讓學生通過讀古詩,再深情的朗讀古詩中去體會課文要告訴我們的故事。我讓學生好好想想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是怎樣感受到母親的愛,你能舉一些小事例來說一說嗎?通過我這么一問,課堂一下子就變得活躍,更讓人想繼續(xù)講下去。學生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親的愛是偉大的。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的亮點是這首古詩。在教學時,我不斷的貫穿古詩的內容,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詩作為突破口,讓學生產(chǎn)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創(chuàng)作此詩的原因,為下面學文做好情感的鋪墊。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是生成的。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留心,敏銳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引燃,巧為點撥,讓教材“增值”。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來思考“眼淚”之中,也就是“省略號”中蘊含著什么,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有效地解決了問題,學生能聯(lián)系課文情境體味、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歷體驗,感受到慈母的滿腔關愛。
《葉公好龍》課堂反思 篇5
因本課文淺顯易懂,接近學生的生活和情趣,所以學生也理解得好,課后回答基本能敘述清楚。
這篇課文是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課文寫的是英國有一對兄弟特別喜歡捉蟲子玩,爸爸向他們講述了達爾文的許多故事。當他們得知達爾文要來家里做客時,用四種昆蟲的部件拼湊了一只蟲子標本想考考達爾文,結果被達爾文識破了,兄弟倆對達爾文更加尊敬了。
課文重點寫了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本課我采用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課題后對課題進行質疑,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初步了解課文大意,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解決“兄弟倆是怎樣考科學家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解決這部分內容主要分兩步進行:首先讓學生讀第七自然段,了解兄弟倆為了考達爾文而做的準備工作。然后指導學習8——17自然段,通過多次和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弄清楚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盡管兄弟倆為了考達爾文做了充分的準備,可還是被博學多才的達爾文一眼就識破了,可幽默的達爾文卻沒有直接說穿,而是叫這兩兄弟為小“叫蟲”,讓這兩兄弟對達爾文更加敬佩了。
這節(jié)課就輕松的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學生的學習興致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