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檢討書(通用3篇)
學生學習檢討書 篇1
尊敬的:
昨天,我在做復習卷2的時候,記得這些題老師都講過了,特別是閱讀分析的最后一題,老師講得特別仔細,所以我記得尤其深刻。其實我只注意了最后一題,沒想到前面還有加標點符號的題,而最前面的那道填關聯詞的,我在學校里就已經完成了,于是,就獨獨漏了一題。
最近幾次做試卷,我幾乎都有漏題現象。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按順序做,有時是遇到難題想依賴媽媽,有時是沒數題號以確保不漏題。
這些現象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而因為在我身上的種種原因,我學習上表現出來的毛病越來越多,甚至影響到了數學計算的正確率。看來這些毛病必須得改!這些毛病的產生,我認為,最主要是因為我學習態度有問題。平時周五做功課時,總是一邊做作業,一邊想著待會兒可以玩的電腦游戲;吃飯前做作業,又想著待會兒的美味佳肴
以后我必須要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游戲總歸是能打到的,沒完成作業卻去想,難道想了就能早點打到?晚飯總歸是有得吃的,沒有到飯點卻去想,難道想了就能早點吃到?這些問題想到這里就能止住了。所以說,學習時認真學習,玩耍時認真玩耍,這樣,既能提高成績,又能玩得開心。
一句話: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
檢討人:
X年XX月XX日
學生學習檢討書 篇2
尊敬的老師:
您好!
對于小學生的成長而言上課不認真學習很容易出現成績下滑的狀況,重要的是這種不尊重老師的做法也會讓對方感到失望,想到這里便讓我對前些天上課不認真學習的問題感到很慚愧,畢竟連學習這種重要的事情都沒放在心上又怎能期待自己獲得成績的提升,面對老師的批評既讓我感到悔恨也會這種錯誤做法進行了深刻檢討。
也許是對課堂紀律的認識不夠深刻才會導致這種狀況出現吧,明明老師講授的都是重要的知識點為何不將其認真記錄下來呢?反而因為自己走神的狀況以至于老師教導的知識沒能記在心里,這種做法只會導致自己在下課以后變得一無所獲,須知學生在校期間本就是為了學習知識卻為何不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呢?若是父母得知我沒有認真學習的狀況想必也會對自己感到很失望吧,再加上我的學習基礎本來就差為何不能夠認真聽從老師的教導呢?須知當失敗到來的時候悔恨的情緒對于改變現狀毫無益處。
為了不因為將來的碌碌無為感到后悔還是應該改正自身的錯誤才行,尤其是這種不認真學習的狀況很容易導致自己落后于人,須知其他同學都在認真學習又怎能不緊跟他們的步伐,若是因此導致自己在考試之中無法取得理想成績則是得不償失的,而且屆時的自己即便后悔也無法更改自己慘淡的成績呢?學習上的成就需要自己不斷爭取才能夠將其牢牢把握在手中,更何況學習本就需要刻苦努力才能有所成就自然不能夠產生任何消極怠惰的情緒。
在我看來上課不認真也是因為自己對課程的內容不感興趣,殊不知考試的時候試題的難度對于每個學生都是一視同仁的,對比那些通過努力學習獲得優異成績的學生難道不會因此感到慚愧嗎?非得等到難以挽回的時候再來后悔當初的自己沒有認真學習只會顯得十分愚蠢,在我看來成績差往往是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導致的`結果自然要予以改正,而且思想上不重視學習的錯誤觀念也要盡快得到改變才不會影響到今后的學習,捫心自問近期自己上課不認真學習的做法難道不是在糟蹋老師的心血以及父母的血汗錢嗎?
雖然明白學習不認真的做法不好卻也要盡快采取行動才行,畢竟這些天在學習方面一無所獲的自己已經落后同學一大截了,我得盡快追趕他們的步伐才不會因為較差的成績拖班集體的后腿。
此致
敬禮!
檢討人:
20xx年xx月xx日
學生學習檢討書 篇3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如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的第一章P13,T·6,讓學生以給定圖形”(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為構件,構思獨特且有意義圖形,并寫一兩句詼諧的解說詞。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個人設計,發揮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組交流,最后由教師匯總全班同學中的優秀作品展示評獎。如戰車、風箏、夕陽夾山、倒影入溪、一個人、一座山、一個太陽等等許多意義豐富的圖形,其構思之巧妙,想象之豐富,語言之詼諧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學們體會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的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著走,而是點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學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線段的長短比較時,我一開始設計詢問學生平時如何比較身高,并請兩個同學演示。再讓學生仿照比身高方法來比較兩支筆的長短,由此引導學生找到比較兩條線段長短的方法。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了這個問題。在學習角的大小比較時,不再需要我的引導,學生從線段的比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較方法。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如在教學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4.3立體圖形時,我讓學生分組動手制作多面體的展開圖,在學生制作時我觀察各組制作過程,并參與到他們的制作過程中,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們在制作時的所思所想。個別存在的問題給予個別解決。在講如何判斷正方體的展開圖時,我先是傾聽學生們的方法,然后讓幾個有代表性、思維方法好的學生進行講解。這樣,我在教學中也學到了許多知識,同時縮短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學生把我當成了他們學習的伙伴,愿意與我進行探討、互相交流。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于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例如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下)6.3實踐與探索P14,T·2這是一個有關形狀體積變化的問題。教材中只是作為一個練習題出現并沒有類似例題,我針對這類問題設計了一節課。課上我沒有急于讓學生馬上去做,而是找來兩只一大一小的兩只圓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滿水,開始做實驗。通過實驗引發了學生探索欲望,學生根據實驗情況找到了解決此題的幾種方法。再比如講解P15,問題2儲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稅問題。我在教材的基礎上設計了幾個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讓學生課前到銀行去詢問和調查,課上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的調查成果,用實例引發了學生學習欲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理解、開發教材,現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像的內容,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閱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如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P14關于幻方的閱讀材料以及P122身份證號碼與學籍號的課題學習。對于這些知識我把它們改成學生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生通過詢問、調查、閱讀有關書籍和上網查閱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這些知識資料并通過書面形式打印出來供全班同學閱讀。這樣做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就此進行教學。”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后,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了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方法。
例如教學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立體圖形,這一節接近于實際生活。我在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上,讓他們自己總結、交流他們對立體圖形的感受、自己動手制作熟悉的立體圖形,并根據自己的想像利用豐富圖形構造生活實景。這樣避免了我一味地講解,學生一味地記憶。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四、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的評價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
(1)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話成為歷史。
(2)評價學生應該多幾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評價的標準,評價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來量,肯定會把一部分有個性發展的學生評下去。
(3)評價中應遵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生在這種只有更好的評價激勵下,會不斷的追求,不斷的探索和攀登。這才是評價的真正目的。
以上幾點是我學習時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