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吧教學反思(精選8篇)
自己去吧教學反思 篇1
1、朗讀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學習方法。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實現(xiàn)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對于初入學的兒童來說,讀的方法還是需要慢慢培養(yǎng)的。在學習《自己去吧》的過程中,著力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了多層次、多視角的讀。個人讀、小組讀、齊讀,指明讀、比賽讀、分角色讀,這是形式上的讀,更重要的是體驗感悟讀,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并試著在朗讀中體現(xiàn)出來,如在體驗小鴨和鴨媽媽的對話中,因為注意了引導從不同角度去感悟,學生才會有自己獨特的體驗,才能慢慢使學生向個性朗讀的方向努力。
2、“語文的學習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課標一語道出了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土壤。教學中,必須將課堂與生活進行有效地整合。本課是一篇童話,童話雖有幻想,但這幻想也是根植于現(xiàn)實,是生活的一種折光。小鴨和小鷹的表現(xiàn)就折射了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依賴現(xiàn)象。低年級學生大多在父輩祖輩的全心呵護下,自己獨立做事的意識和能力都不強。因此,本課的教學中要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通過親身實踐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3、在本課中,值得反思的另外一點就是,由于考慮了在時間上課文兩個故事學習的銜接性,考慮了課文與生活的整合,忽略了識字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在這一塊的學習還是很不夠的。
自己去吧教學反思 篇2
《自己去吧》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鴨、小猴和小鷹在媽媽的鼓勵下,自己去學會生活的本領。課文內容具有普遍的現(xiàn)實意義,能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在教學中我抓住新課標要求主要從感知課文展開教學。
1、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不宜對課文逐字逐句分析,只需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在朗讀中體會語感。如讀小鴨子求媽媽帶自己去游泳的內容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會“求”的語氣。
2、大膽地讓學生讀,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讀過以后通過老師引導,學生能繼續(xù)從讀中理解、體會,自己解決問題。
3、表演朗讀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學生的表現(xiàn)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
4、學生能力存在差異,理解程度會不同,應該認同閱讀和認知個性。本課我的教學側重點在教學小鴨學游泳這一自然段,通過初讀、細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老師引導下,讓學生從讀中感悟道理。
自己去吧教學反思 篇3
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有亮點也有值得探討與改進的地方。比如讓學生把小鴨的話讀出禮貌、請求的語氣。我并沒有直接自己和學生說,要讀出有禮貌的語氣,而是出示兩個句子進行比較讀。“1、媽媽,你帶我去游泳。2、媽媽,您帶我去游泳好嗎?”我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從“您”、“好嗎?”中,感悟到小鴨的有禮貌。不過這樣做似乎也還沒完全達到最佳效果。
我覺得如果讓學生扮演兩只小鴨,讀一讀這兩句話,讓大家選自己喜歡的小鴨會更容易讓一年級的小朋友感到真實,比單純的字字比較,要真實的多。評價應注意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評價是一個認識、教育、提高的過程,把評價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進行聆聽觀察、分析反思、組織表達,從而加深學生的體驗,促進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老師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尤其是讓生生之間進行評價時,應引導學生進行賞析性的評價,這樣會使被評價的孩子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悅;要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的學習觀念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
孩子在贊賞別人的優(yōu)點時,也是在主動學習,積極接受。但是,我發(fā)現(xiàn),我們班的孩子,還習慣性找別人的不足,這個以后還需加以引導的。總的評價自己這個教學片斷,自己覺得從學生的興趣著眼,通過朗讀、角色表演游戲等方式,引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言、接受教育、學習知識,努力讓語文課活起來,努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方面,還是比較成功的。但是,自己在把握語文課的特點方面,在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學習體體味的內在含蘊方面還是有欠缺的。語文教學,在注重了實踐、興趣、綜合的同時,不能忘掉“本”——語言文字的學習領會。這是新課程的語文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的。
自己去吧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以樸實的語言,講述了作者在德國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寫德國人愛花、養(yǎng)花把花栽種在臨街的窗外,讓花朵朝外開放,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享受和快樂,展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和諧共處的美好境界。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盡量少講,把課堂的時空讓給學生,啟發(fā)學生自讀自悟,充分感受語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進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義。首先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初步領略文章大意,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接下來,組織學生通讀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中心,找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個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開,讓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是通過哪些內容具體表達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詞語和句子,交流欣賞。重點理解“莞兒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這是對文章中心的展開,由點再回到面,借以對文章進行細致的揣摩和研究。學生在個體研讀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加深對課文的認識。重點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師朗讀,學生想像。想像鮮花的美麗,體驗美好的情感,加深學生的感悟。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
課后回味,覺得朗讀指導還是不到位,滲透在字里行間中的美,蘊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終沒有能夠讓學生更加充分地去領略。
自己去吧教學反思 篇5
教學時,我采用了“一扶一放”的方法,看到的就是每節(jié)主題的相似性,都說明一個事情:小動物都學會了本領。在深入學習第一節(jié)之后,適時小結學習方法,并讓學生用學習第一節(jié)的方法自學第二、三節(jié)。有了第一節(jié)的學習經(jīng)驗,自學第二、三節(jié),大部分學生能迎刃而解,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注重表揚激勵學生。當學生讀書聲音很響亮時,我馬上給予表揚肯定:你懂得真響亮;當有些小組坐得很端正時,我會熱情洋溢地說:這個組的同學坐得最端正,老師真喜歡你們;當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精彩之極時,我更是故意提高嗓子說:你說得實在是太好了,譚老師都不如你呢。由于我運用了豐富具體的激勵性評價語言,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學習氣氛濃厚,課堂氣氛活躍。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件制作還有待進一步學習提高:課后,聽課老師都說我制作的課件內容與背景對比不夠鮮明。
2、時間安排欠妥:由于本人對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操作不嫻熟,教學設計不夠詳盡,沒能科學地把握好時間,導致有前松后緊的現(xiàn)象。
3、學文明理環(huán)節(jié)過于倉促,沒有讓學生充分地說,就急于把答案呈現(xiàn)給學生。
自己去吧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質疑,然后抓住單元主題,即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也就是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國故地重游發(fā)出的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的學習,進而突破其他內容的學習。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重點問題──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感悟到生活在德國的人們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聽著鳥語,望著一朵朵、一簇簇的鮮花,真是一種美的享受。走在這樣的街道上會令人心曠神怡、心花怒放。
同時讓學生閉眼聽朗讀想象奇麗美景。我在引導學生學完這一部分后,再放手讓學生自學民族奇特這一部分,還相機引導學生感悟并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然后抓住第4自然段中的“變化是有的,但美麗并沒有改變。”讓學生感悟美麗背后更深層的含義,體會作者的夢究竟寄托著他什么樣的期待。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順序層層展開的,體現(xiàn)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認識過程,從而引導學生潛心思考,
自己去吧教學反思 篇7
1、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根據(jù)這一要求,我讓學生美美地朗讀了課文,讀書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指名讀、有分角色讀、,更有聲情并茂地表演讀。學生讀得有滋有味,通過讀書,孩子們懂得“從小就要樹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賴父母,自己去學會生活的本領”的道理。
2、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分別用“——、﹏﹏”等符號畫出相關詞句,體現(xiàn)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教學思想,同時利用課件生動展示課文內容,加深學生的理解與感悟,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濃濃的學習氛圍中,輕松愉快地理解課文,感悟內容;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如:猴媽媽的做法對嗎?為什么?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適時評價,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愉悅。
3、在教學過程中,我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語言訓練、評價能力和想象能力。如:要求學生要發(fā)言,先舉手,老師同意后方可發(fā)言,而不是讓學生一窩蜂的說;在學完第一節(jié)后,有意識地讓學生用“——學會了——”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在指名讀完第一節(jié)后,讓學生大膽進行評價,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想象“當小猴學會爬樹、小鴨學會游泳、小鷹學會飛翔的時候,它們會對自己的媽媽說些什么?媽媽又會怎么說呢?”,這樣,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自己去吧教學反思 篇8
在教授本課時,我采用了錢夢龍先生的導讀教學法。回想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有如下特點:整堂課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教學方法富于啟發(fā)性。注重了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通過不同方式的閱讀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
首先,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看到“自己的”與“別人的”這一組反義詞,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并對本文產(chǎn)生了好奇心。當利用課件學習完字詞,匯報了資料后,我又以檢測的方式讓學生說說本課的主要內容。匯報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或過于羅嗦,或抓不住重點。我引導學生抓重點段落的主要內容,然后把它們連起來。這樣,我們把第2段的“德國人養(yǎng)花給別人看”與第3段的體現(xiàn)了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境界連在了一起便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我給同學們介紹說,這樣的方法就是抓主要段落概括法。
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語言精練,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讀起來讓人既開闊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