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反思(精選3篇)
珍珠泉反思 篇1
《珍珠泉》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景美情深,情景交融。課文描寫了家鄉山林中一眼美麗的清泉,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美麗又趣,表達了作者吳然對家鄉熱愛的感情,對大自然熱愛之情。
作者吳然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他的文章充滿童真童趣。本文在寫法上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把景物描寫細膩生動,因此對家鄉的感情充溢其中,富于感染力。這一課在描寫上有如下特色:
1.靜態著筆。作者寫珍珠泉由靜態著筆,描寫珍珠泉的外觀:“石頭鑲嵌,青苔、綠草、野花環繞”,你看,“那綠得沒有一點兒雜色的蕨草,那悄悄開放著的花朵”,是珍珠泉“樸素的花環”。“水是那樣綠,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似的。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清得能看見潭底的青褐色的石頭,能看見沉積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經發黑的樹葉”。三個“那樣”,說明了泉水的又綠又深,清可見底“這一眼清泉,無論是周圍的環境還是本身都滲透著如養著深閨的女兒般的“綠”“深”“清”“幽”的美感,讓人賞之不忍離去,流連忘返。
2.活用動詞。作者在描寫珍珠的靜態后,筆鋒一轉,由靜而動,集中筆墨描寫泉水從地下“冒”出來的形態:“水泡很小,搖晃著越升越高,越來越大,最后在水面綻開了,在‘撲哧’一笑中消失了。”這里的“搖晃”“升”“綻開”“撲哧”等動詞的運用把珍珠泉活潑、調皮的靈性展現得淋漓盡致。作者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描摹,把我們帶入一個美的世界。
珍珠泉反思 篇2
1、教學目標有效整合。識字、解詞、指導朗讀是本課教學的主要目標,在教學中,我沒有將這幾個目標割裂開來,而是將它們有機地融為一體。例如,在學習理解第二段介紹天安門的內容時,我先引導孩子看照片,引出“紅墻”、“黃瓦”,通過讀詞語加深對生字“瓦”的印象,然后引出“莊嚴”,告訴孩子“莊嚴”是莊重、嚴肅的感覺,讓他們結合生活經歷用莊嚴說說某一個地方、某一種場面、幫助孩子積累詞語“莊嚴的天安門、莊嚴的人民法院、莊嚴的升旗儀式、莊嚴的閱兵儀式”,既幫助孩子理解了“莊嚴”,又在反復練說中加強了對“莊嚴”字形的識記。最后出示句子“天安門在北京城的中央,紅墻、黃瓦,又莊嚴,又美麗”,請孩子們通過朗讀把天安門的特點介紹給大家。這樣,朗讀的指導也水到渠成了!
2、詞語教學是本課的一大亮點。在教學中,我采用多種方式隨文理解,將語言學習跟思想內容的理解融洽結合。例如,第二段中,要理解的詞語很多,“紅墻”、“黃瓦”,我讓孩子看照片理解;“莊嚴”,在看了“紅墻”、“黃瓦”的天安門照片后,讓孩子談感覺,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莊嚴的某個地方”、“莊嚴的某個場面”,將抽象的“莊嚴”演繹具體,可觸摸。再如,“寬闊”的理解,我將孩子們熟悉的寧波天一廣場與天安門進行比較,告訴孩子要10個天一廣場才抵得上一個天安門廣場,讓孩子們對天安門廣場的“大”,產生具體印象。通過多種形式自然地進行詞語教學,幫助孩子理解、積累語言。
3、句子教學有待進一步探究。本課教學十分扎實地落實了字詞教學,但句子的教學卻有所忽視。第三段中有幾個優美的長句,沒能很好地抓住句子特點,進行句子教學。例如,“立交橋的四周有綠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圖案的花壇”這句話很長,可以一步一步引導孩子理解:(1)讀句子后,問:這句話講什么!(2)草坪和花壇在什么地方?(3)草坪和花壇是怎么樣的?這樣引導孩子理解句子、讀透句子,促進孩子朗讀時的邏輯停頓。句子教學方面出現的欠缺將在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摸索、探究。
珍珠泉反思 篇3
精讀品讀這一環節我都是以多媒體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出發點在于讓對遠古生物并不熟悉的學生能夠在看圖識文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因為這個班級的學生基礎普遍比較差,我在提出問題后只請幾位能說出答案的學生談了理解和感受,忽視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這些問題的學生,如“冰冷的骸骨”、“平凡的真理”、“裹藏”等語句的品析,學生是難以獨立回答完整的,在這里我沒有讓學生發揮想象,翻閱資料,獨立思考,最終都以多媒體出示參考書答案作結,導致大部分學生只知道作好筆記來應付作業和考試,也失去了思考的動力和興趣,這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
這一點在評課中經過幾位老師的指正,我意識到以后課堂問題的設置要有取舍,有梯度,(課后的題目可以參考采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節都有一個問題,要學會取舍,有重點)難度高的問題讓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而難度中等或較低的問題就留給基礎比較差,認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較差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讓學生多想多說,重視課堂“生成”的問題,在學生講的基礎上作相應的補充,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這樣也落實了新課程標準中“最近發展區”的理念,讓每位學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