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悲劇反思(通用5篇)
偉大的悲劇反思 篇1
一、 導入方面
首先播放《泰坦尼克號沉船》《美挑戰者號升空爆炸》《玉樹地震》視頻,以此導入課堂學習,創設凝重、沉思的氣氛,建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學生感受到在一場場悲劇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如此渺小,但人類不斷地抗爭著、挑戰著,學生也在這種激發之下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潛能。這一點我認為做得比較成功。
二、導學方面
本文教學難點之一是對主題的理解,一定有許多同學不理解悲劇的故事為什么蘊含著偉大,是不是矛盾了?教師課前的導學很巧,“為什么作者茨威格沒有為勝利者阿蒙森寫傳,卻滿懷深情的為失敗者斯科特再現這悲情的一幕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這樣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劇和偉大,要求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心靈,理解雖為失敗者,但他們身上的精神偉大。我認為這樣指導,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凸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了知識和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三、長文短教
文本較長,教學用1課時,難度大,即使讓學生進行預習,但是真正操作起來難度仍然很大。過去每一篇課文,在整體感知環節,總是先讓學生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復述內容。只要讓學生抓住“人物、事件”這兩個基本的內容,也就知道了課文所講的內容。可是這篇課文長達八九頁,學生如何能把握好課文的主要內容成了一個難點。授課教師很好的進行了長文短教,采用快速默讀的方式將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煉出來,通過形象的路線圖的方式,讓學生直觀、迅速的把握主要情節,這應該是本節課教學中的一大亮點。內容理解方面,通過引導學生品味細節,以細節作為突破口,抓住文題“悲劇”“偉大”,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南極探險悲劇所折射出來的偉大的人類精神,再次很好的體現了長文短教的教學思路,。
偉大的悲劇反思 篇2
通過教學和反思,我覺得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確應該讓學生多自主活動,一定要培養他們個人的活動意識;在擴大知識面方面,教師不應該僅僅限于書本,應該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為學生服務,替學生著想,把“小語文”真正變為“大語文”,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學到最大限度的多的知識。作為學生應該積極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指導,不要一味的老想著“拿來主義” ,同時要多讀一些健康有益的書,當然包括語文課本。
總之,我認為本課時我對教材處理較為合理、教學目的設置明確恰當,基本作到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下讓學生從中受到了一種永恒的精神教育,當然也有很多的遺憾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一一完善。
范例二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傳記《偉大的悲劇》,寫的是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在與挪威探險家阿蒙森角逐南極點失敗后,和他的隊友在歸途中悲壯覆沒的故事。作者敘述這個故事,是讓人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的價值在哪里?從情感價值觀目標來說,對于中學生有一定難度。尤其這篇文章特別長,人物眾多,情節復雜,所以教學上確實難度較大。教師在授課中很好的處理了文本,長文短教。并注重教學的整合。我就這節課中突出的幾個亮點做簡要剖析。
偉大的悲劇反思 篇3
1、 注重教學的整合
通過“追隨探險者——悲劇”“ 暢談探險者——偉大”“ 感悟探險者——偉大的悲劇”“ 心中的英雄——精神永恒”“ 悲中大愛——偉大的英雄”的環節設計,逐層深入,步步升華,將感知、研讀、探究、遷移、拓展、升華,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體現了一個完整的,流暢的教學流程。
2、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體現上,突出亮點
從讓學生話說身邊的英雄起,到教師出示感動中國人物,再到關注時事日本大地震,激發我們的民族精神,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很好的實現了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3、以生為本,進行“有效教學”
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貫穿整節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討、自主討論并發言,學生有了許多出乎人意料的發言,說明學生的思路打開了,思想情感已經進入了課文情節,效果不錯,很好地完成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課堂一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總體來說,本節課采用通過形象的路線圖的方式,以細節作為突破口,既有了長文的整體感知,又有了細節突破,注重教學的有機整合,這樣的教學我覺得降低了難度,學生學起來不會感到太困難。在教學上確實有了很多的突破,很多亮點。從課堂效果來說是非常不錯的。在長文該如何教方面,給了教師們一個很好的示范,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如該教師在課后做的反思中所說,平日教學中應更加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提高文學鑒賞能力。以上是我對該教師對本文處理方面的一點理解,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更立志于“ 有效教學”“生本課堂”的探索。
偉大的悲劇反思 篇4
1、 注重教學的整合
通過“追隨探險者——悲劇”“ 暢談探險者——偉大”“ 感悟探險者——偉大的悲劇”“ 心中的英雄——精神永恒”“ 悲中大愛——偉大的英雄”的環節設計,逐層深入,步步升華,將感知、研讀、探究、遷移、拓展、升華,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體現了一個完整的,流暢的教學流程。
2、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體現上,突出亮點
從讓學生話說身邊的英雄起,到教師出示感動中國人物,再到關注時事日本大地震,激發我們的民族精神,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很好的實現了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3、以生為本,進行“有效教學”
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貫穿整節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討、自主討論并發言,學生有了許多出乎人意料的發言,說明學生的思路打開了,思想情感已經進入了課文情節,效果不錯,很好地完成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課堂一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總體來說,本節課采用通過形象的路線圖的方式,以細節作為突破口,既有了長文的整體感知,又有了細節突破,注重教學的有機整合,這樣的教學我覺得降低了難度,學生學起來不會感到太困難。在教學上確實有了很多的突破,很多亮點。從課堂效果來說是非常不錯的。在長文該如何教方面,給了教師們一個很好的示范,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如該教師在課后做的反思中所說,平日教學中應更加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提高文學鑒賞能力。以上是我對該教師對本文處理方面的一點理解,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更立志于“ 有效教學”“生本課堂”的探索。
偉大的悲劇反思 篇5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傾聽學生的想法,善于采擷集體智慧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提高教學質量。本課時有不少學生發言,他們雖然不一定說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質疑時有學生就問了“斯科特等人為什么要去探險”、“他們可以不死嗎”、“他們的悲是因為他們死得悲壯嗎”、“他們的偉大是因為他們面對死亡很坦然”……,在一節課上學生能夠有著這么多出乎人意料的發言,應該說學生的思路是打開了,思想情感已經進入了課文情節,效果不錯,同時也完成了生與文本的對話。
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所以學生活動尤為重要。本課時,我采取了學生同桌2人討論、前后四人討論由一中心發言人發言的討論,同時讓學生單獨有感情的朗讀、男女生比賽讀、全般齊讀等朗讀方式增強課堂氣氛。活動中學生基本能夠作到自主學習、自主探討、自主討論并發言,聲音洪亮,情感較為豐富。
個別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在對“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時,有學生在我的指導下仍然不能夠表述完整,對記敘要素也存在不怎么理解的情況;自主活動討論時也有少數學生無所事事,存在不愿意動腦筋、拿別人現成答案的現象;做筆記的習慣還沒怎么養成。這一切都還有待進一步強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