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課后反思(通用3篇)
孫權勸學課后反思 篇1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故事性很強。這篇文言文字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從教學過程看,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處。
1、 課標中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位,教學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使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好習慣,學生借助書上注釋理解文章,教師只需抓住關鍵句子如:“不可不學!”“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大兄何見事之晚乎!”等精心點撥,讓學生體會人物內心和人物性格特征。
2、 我采用反復的朗讀,有范讀、齊讀、小組讀、自由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分小組準備進行分角色朗讀和表演人物。品味人物語言特色:孫權善勸,對呂蒙親近,關心期望,但不失生分;魯肅為高于蒙,拜蒙母,結蒙為友,肅有才、愛才。
3、 不足:作業設計不夠好,抄寫生字太簡單;對文言基礎字詞的訓練較少,未很好的實現教學目標二;分析文章內容時,問題設計有點多,面面兼顧,又很難兼顧。如本文的行文線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寫人的方法、人物說話的心理、語氣等,還應該根據當堂課教學的重點,進行適當的調整。
孫權勸學課后反思 篇2
“言”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重要目標,是我們走進文言文的門檻,踏進這個門檻我們才能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積累文言詞句、疏通文意這一環節,學生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疏通,有疑難小組內合作解決,這一過程,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基本上能掃除翻譯障礙,從檢測文言詞積累情況來看,孩子們既能解釋重要文言詞語,又可順暢地疏通文意,為下面欣賞文章的精彩之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環節既落得很實,又并未惟“ 言”獨尊,并未在文言字詞句的解釋、翻譯上打持久戰。
本文文字不多,僅119個字,但言簡意豐、生動形象的語言風格確實值得我們品味。疏通文意之后,讓學生再讀課文,選擇最有情趣,最有意思,最想讀的句子來讀,要求聲情并荗,讀出味道,讀出意蘊,讀后要能賞析。從課堂上學生有滋有味地讀、入情入境地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們真的走進了作品,走進了人物,感受到文章僅寥寥數語,可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情、心理都已躍然紙上了,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品味認識到了《資治通鑒》不僅具有史學價值,同時也具有文學價值,它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我一直認為要想真正激起學生閱讀學習文言的欲望,就要文言并重,充分展示古典文學作品的魅力,以其崇高的文學藝術魅力來吸引中學生走入古典文學作品的神圣殿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一直在實踐著。
孫權勸學課后反思 篇3
這節課主要是介紹戴望舒,讓同學們走進戴望舒的情感世界,感知他是一個憂郁的青年,他的作品中也透露著憂傷、迷茫、感傷的氣息較重,體會《雨巷》情感,讀這首詩。由于介紹作者過多,留給學生讀的時間少了,在八班上課時,我把時間把我的適中,給學生適量的時間去讀這首詩,學生品味情感就好些。
《雨巷》第二課時
這節課我主要領著學生找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適中的美,分析情感。同學們能很快把意象找出來,這讓我很欣慰,證明了我在《沁園春.長沙》第三課時講“意象”是成功的。接下來分析意象、意境,并且讓學生通過詩中的內容和自己的想象為設置一個丁香姑娘的出場,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把丁香姑娘想象的很是美。接下來結合時代背景更深層次了解讀了這首詩,并重點分析了“我”“雨巷”“丁香姑娘”這三個意象。思路很清晰,但由于在七班開始上課時,我放的朗讀聲音怎么也調不大,所以在八班就沒放朗讀,所以學生進入課堂有些慢,《雨巷》的“美”感受的不太到位。只是到后來分析丁香姑娘時他們才真正進去了課堂,所以這節課最大的敗筆在于課堂開始時沒給學生營造一個好的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