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課后反思小結(精選3篇)
《山雀》課后反思小結 篇1
故事以“我”的觀察為線索,通過山雀的動作、叫聲來想想它們的語言,從而推動故事的發展。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充分自讀課文,讀書后思考:你喜歡文中的兩只山雀嗎?為什么?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然后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兩只山雀說的話讀一讀,聯系上下文說說“我”是根據什么猜想到這兩只山雀的對話內容的。本課有些詞語、句子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我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和指導。如“”警告一詞,讓學生先讀讀上文,讀完后說說知道了什么。再啟發學生想想:“我”此時已走到一旁,不再折磨拘謹中的小山雀,并且“站在那兒等了很久”,洞里的山雀這時候會怎樣想?結果怎樣?而樹枝上的那只山雀見“我”站在那兒沒有走又會怎么想?讓學生仔細琢磨,理解“警告”一詞的意思,體會出自由的山雀那種擔心和焦慮的心情,從而更深層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山雀》課后反思小結 篇2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教語文雖然辛苦,但苦中有樂。在課堂上,能借助文本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聆聽學生的心聲,和學生一起收獲成功的快樂,那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可在教學《山雀》這一課后,學生的表現卻令我很失望。課后,我心中暗暗地想:學生的表現雖然不盡如人意,但我是不是不能一味地責怪他們?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
《山雀》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一個有趣的動物故事,作者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寫“我”堵住樹洞里的小山雀,而另一只山雀站在樹枝上不時地尖叫。“我”想象它是為了救它的朋友而掩護和傳送“信息”。這是兩只多么友好、聰明、有趣的山雀呀!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從中體會山雀的聰明、可愛,從而激發學生對動物的喜愛與愛護之情。
由于課文篇幅很長,且對話形式多樣,所以課前,我布置學生回去認真預習,把課文讀通、讀熟。在教學課文四至十七自然段時,為了能讓學生體會到山雀之間友愛互助的精神,我先讓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想通過朗讀自由山雀和被拘禁山雀的對話,來讓學生從中體會山雀的友好、聰明。沒想到朗讀兩遍之后竟然還有些同學不知道該讀哪,對課文內容根本就不熟悉。可見,他們課前根本就沒認真預習。無奈之下,我只好一句一句地講解給他們聽。讀第三遍時才勉強讀對。可想而知,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怎能讀出感情來?又怎能感悟到文本的內涵呢?就連原先設計的課本劇表演也因此沒有時間完成了。
《山雀》課后反思小結 篇3
面對孩子們的童言無忌、過分的言行,我們該以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該怎樣處理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是用成人的眼光去呵斥制止,是不加指責、悄然無聲地息事寧人,還是用平和的心態去理解他們的與眾不同、還他們個體生命的發展權,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呢?答案應該是后者。試想如果當時我一口否定了他們的這份感受,當堂批評文文的做法,那我們就無法看到他們心靈中的某些亮點,也無法以此為契機,引導他們達到課文中表達的情感境界,甚至會傷害到文文幼小的心靈,給其善的一面抹上陰影。我們知道,稚嫩的童心在還未懂得成人的規矩及做法時,他們總是會及時地含羞地卻又毫不隱藏地展示自己的真情實感。細想一下,文文和瑩瑩的表現不正是孩子樂于參與、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的表現嗎?他們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言行大膽表現出來,是一種個性的張揚。作為教師,我們應扯下長期以來禁錮在頭上的尊者的裹頭布,做學生個性解放的使者,用一顆平常心,善待孩子們類似這樣的個性化言行,珍視孩子們的獨特感受,保護好孩子們的積極性。
同時,用心去理解孩子的思想,用心去體驗孩子的心靈,給予孩子們一個表演的舞臺、思維的空間,還他們全天候的心靈自由,讓他們自信地去說、大膽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