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小鳥的反思(精選3篇)
放小鳥的反思 篇1
首先,我帶著學生解決第一問題,先是重點讀好描寫小鳥樣子的句子,接著問:“作者是怎樣照顧小鳥的呢?小鳥領情了嗎?為什么呢?”有的學生說:“小鳥很孤單。”有的說:“小鳥想媽媽了。”有的說:“小鳥想家了。”“我們學過《家》一課,還記得小鳥的家在哪兒嗎?”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我”對小鳥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小鳥不領情,一動不動,“我”很著急。
然后順勢引入鳥媽媽和小鳥隔著鳥籠的段落,重點讀好“焦急”一詞,體會母子相見卻無法團聚的場景,領著學生唱起那首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引起學生的共鳴。在此想象:小鳥和鳥媽媽會說些什么呢?有的說:“媽媽,快來救我吧!”有的說:“媽媽,我好想你呀!”此時此刻,學生很自然和小作者的想法一致了——放小鳥!我便發問:“小作者那么喜歡小鳥,你們也很喜歡,舍得放嗎?”學生說:“放!”同時也說了很多原因。但有人說“小鳥很孤單”的原因時,郝佳琪說:“我可以陪它玩啊?”他的意思是只要陪小鳥玩,小鳥就不寂寞,會開心。很多小朋友都喜歡小動物,都有一顆愛心,他們舍不得也是理所當然,但這不能成為不放小鳥的理由。我再次引導大家回憶第一節小作者對小鳥的呵護,可小鳥不吃不喝,一動也不動,第二節鳥媽媽和小鳥見面的情景,這樣,郝佳琪明白了。我們允許學生有不同意見,但一定不能違背了文章本身的教育意義。
放小鳥的反思 篇2
學期一次的“生活.鄉土.藝術”活動在倉幼拉開了序幕,活動的形式更是別出新裁: 幼兒作品展示、家長作品展示、教師展示課等,我勇于接受了這次的展示課,在教研組的討論與支持下,我決定挑戰一下自我,上一堂中班社會課,社會課對于我來說真的是難以把握的一個領域,那么應該設計怎么樣一堂課呢?無疑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
思考之余我覺得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非常優越,加上受社會上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壞風氣的影響,在幼兒園里幼兒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針對這種情況,我結合鄉土藝術周系列活動,設計了中班社會《珍惜糧食》這一堂課。目的是讓農村的幼兒借助本土原有的農作物來了解糧食來之不易,并知道成人勞動的艱辛,萌發對農民的感激之情, 并懂得要愛惜糧食。
教案設計出來之后便是試教,試教是一個長期與痛苦的過程。一次次的試教,我的教案是改了又改,課堂是改了又試,雖然這個成長的過程是漫長的,但我感覺自己正在一點一點的進步。從第一次的教案目標修改:了解農民種田的辛苦,萌發對農民的感激之情——了解米飯的來歷,感受農民、食堂阿姨、食堂叔叔勞動的辛苦;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懂得要愛惜糧食——懂得要愛惜糧食,萌發對農民的感激之情。到最后一次的執教展示,自我感覺還是有進步的,如:當第一次我試教過后,我們教研組的老師就給我提了意見:表揚幼兒的語言可以再豐富些、動作可以再夸張化點、提問幼兒的形式可以在多一些、出示的PPT照片可以再精煉些。聽了大家的意見之后,我又經過了教案的重新修改與自我的重新準備,第二次試教,試教過后,發現自己有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就是我每次給幼兒提問題時總是提一半,這無疑給幼兒壟斷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再次自我反思與準備,到最后的展示,我感覺自己又提升了一步。
整堂課上下來,我感覺自己的亮點有三。
一、這堂課選材不錯,能結合幼兒的生活實踐。讓幼兒通過課堂知道農民的辛苦,從而學會珍惜糧食。
二、課堂思路清晰,能夠有效的提問,提問方式多樣性。從個人回答到朋友間的討論。
三、課前準備比較豐富,既有PPT,又有視頻,能夠吸引幼兒眼球。
四、教態好,聲音響亮、待人親切,富有感染力。
當然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
如:一、上課時讓幼兒學著做一做時,動作可以再夸張化一些,這樣能夠帶動幼兒的情緒。二、PPT照片可以再精煉些,讓幼兒一目了然,有些鏡頭可以拍的再大些,像農民冒著太陽流汗時的照片。
另外,我感覺自己是幸運的,有一幫姐妹在背后默默的支持我,還有一個師傅在背后默默的幫助我,才使我能夠大膽的展示這堂課,相信我會繼續努力,爭取在下次的展示課上能有更大的提升。
放小鳥的反思 篇3
1:通過聽賞、唱歌等多種實踐活動,能把握音樂主題內容,在音樂中重溫快樂的少年生活,樹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2:超級女生是現在最熱門的一個話題,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選擇《童年》的現場演唱版本效果會更好,一方面引入課題,另一方面也把這首金典的老歌推薦給學生。
3:課一開始就把《童年》這首老歌作為導入,并且采用超女演唱版本,無論熟悉或不熟悉此曲,相信已經吸引學生的眼球,而且在此錄像中還有歌手常寬用口琴吹奏此曲,對于愛好吹奏的學生來說是一大鼓舞。此曲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也把同學領入了久違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