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遠古祖先課堂反思(精選3篇)
我們的遠古祖先課堂反思 篇1
第一堂歷史課對于教師與學生來說,雙方彼此陌生,卻都有互相了解的強烈愿望。如何上好第一節歷史課,打破師生雙方原有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實現自主對話意識與能力養成非常的重要。如何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第一課就要解決的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一的學生對歷史是什么,歷史課講什么是很疑惑的,所以第一課必須讓學生體會這一課程內涵。
《我們的遠古祖先》開課的第一部分內容是關于“人類的起源”問題。在導入此課時我先對自己的“歷史”向學生作了介紹,其中包括姓名、出生地、家庭環境、個人成長歷史,包括興趣與愛好等,我的這一做法深深感染了學生,他們對我頓時親近起來,還不是的向我提問,我借此也讓學生解釋說其實歷史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真實的、可感的;歷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歷史就在我們自己的身邊。
我們的遠古祖先課堂反思 篇2
引導學生以拜訪的形式了解了洞穴中祖先(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像、北京人用過的石器),定居的祖先(山頂洞人的骨針和“項鏈”),并向學生展示了豐富的圖像材料,并引導學生對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東西進行交流。這種拜訪式的教學,使學生似乎成遠古時代的人,在那樣的環境里親自體驗當時的生活,也體驗到我們遠古祖先的智慧和淳樸的情感。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也讓我感受到這節課學生是主動的在學習,主動的去探究,并且非常快樂的要把自己所想的、所感受的東西表述出來與大家分享。這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要實現學生自主對話意識與能力養成必須首先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要深入挖掘課程資源,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要賦予學生思考交流的環境空間與方法。
我們的遠古祖先課堂反思 篇3
《有的人》是1949年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所以我設置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詩中所運用的對比寫法及其表達作用。2.反復誦讀,品味詩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3.領會詩歌內涵,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
課上完了,現作一點反思,愿得到同行的指點。
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我想詩歌應通過誦讀來領悟它的內涵。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對比朗讀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說說什么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該如何去做。
在朗讀指導中我采取了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好多學生甚至能當堂背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