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鵝教后反思(通用3篇)
白鵝教后反思 篇1
《白鵝》是小學語文第七冊課本中第四單元的一課,是著名的漫畫大師文學作家豐子凱先生描寫動物的一篇佳作。為了向讀者展示了一個高傲的白鵝形象。作者除了運用對比的方法來突出鵝的特點,還善于運用反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用“我們的鵝老爺”“不勝其煩”“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貶義的詞語表現鵝的個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王老師的課堂上呈現了好多亮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一開始,就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課文中的白鵝圖,讓小朋友說說這是一只怎樣的白鵝,并讓學生仿照豐子愷爺爺的畫來畫一畫。由于教師創設了情境,學生對這可愛的小動物非常的感興趣,畫得也特別認真。畫完后,通過比較,學生們都發現豐子愷爺爺把鵝畫得栩栩如生,而自己的畫不像。經過交流,他們才發現只有仔細觀察,才能抓住鵝的主要特點。“那豐子愷爺爺筆下的白鵝有什么特點呢?”王老師創設的這個問題,再一次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的興趣。
二、形式多樣地、扎實地進行詞語教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的學生應具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因此學生在自讀課文時,王老師要求學生借助拼音等方法隨文識字,遇到難讀的字詞、句子多讀幾遍。然后在交流認讀生字詞時,讓小老師提示大家易出錯的地方,并領讀生字。在隨文識字的同時,落實了書寫指導“脾”、“蹲”“餐”。王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運用低年段所習得的一些理解詞語的方法,加強學習的遷移。比如,講到白鵝吃飯“三眼一板”時,王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三眼一板”是什么意思,你能結合這段文字,找出有關的句子說說嗎?”學生讀了這段文字,運用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知道了課文里是指白鵝吃飯的時間固定、吃的食物固定(飯、水、泥和草)、吃飯的順序是固定的(先吃一口冷飯,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別處去吃一口泥和草),那就是“三眼一板”。
三、重視朗讀,啟發學生的內心感悟
閱讀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綜合性的語文素養。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讓學生首先具備良好的語感在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去讀,并進行適當的點評、指導,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比如學生在讀描寫鵝的叫聲的句子時,抓住“厲聲叫罵、昂首大叫”展開教學。如想象白鵝“昂首大叫”時會叫出些什么話來,學生有的說:“主人,你怎么沒有看住我的飯?”有的說:“誰這么大膽偷走了我的飯?”……實踐證明,學生對想象的環節是喜聞樂見的,這還從他們樂此不疲的表情中也能看出。由此指導朗讀,學生讀得津津有味,加深了對課文“高傲”的理解。整堂課,王老師都以“好一個高傲的動物!”為主線,貫穿始終。每次學習后,她就要帶著學生各種形式的朗讀,同時課件反復出示這句話,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白鵝教后反思 篇2
反思《白鵝》一課教學,我著重考慮了朗讀、語言文字方面的訓練、想象能力的培養以及語文素質的內化等幾個方面的訓練。本著著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對學生整體素質的終身發展考慮,我在本課采用如下教學方式。
1.激發學生熱愛語言的情感。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善于挖掘教材語言的魅力,點燃學生對語言的情感火花。如:第1自然段作者為了表達喜愛之情把白鵝稱作“雪白的大鳥”。我抓住這個語言的訓練點,先引導學生自悟,再激趣引讀: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豐子愷老爺爺,從好友手中抱過這“雪白的大鳥”,舍不得放下,一路抱著走回家。抱著它,感覺得到它的溫度;挨著它,感覺得那羽毛的爽滑,那該是怎樣一種喜愛啊!讓我們腦中邊想象邊再讀讀。
2.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提升。
“想象”是學生學好語文的翅膀。我多次設計學生發散思維,積極想象的環節。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讓學生找出一個能表現白鵝叫聲特點的詞,從這個詞,你能想象白鵝在干什么,好像在說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詞語旁寫一寫,或者用圖畫來表示。“厲聲大叫”“厲聲叫囂”“引吭大叫”“狂吠”等詞語十分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白鵝叫聲的特點。我引導學生邊讀邊勾畫詞語,動手批注或畫畫,調動形象思維參與解讀文本,從形態、聲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詞的生動、準確,既培養了學習方法和習慣,又豐富了語言積累。實踐證明,學生對想象的環節是喜聞樂見的,這從他們樂此不疲的表情中就能看出。
3.重視學生語文素質的內化。
內化是形成語文素質的心理機制,外因都要通過學生主體這一內因來實現。在課堂充分學習閱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出本文的寫作特點,然后問學生你愿意把自己當作一只高傲的白鵝,向別人介紹自己嗎?
接著出示“快樂寫話卡”: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鵝。 該練習題很靈活,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練習,既可以靈活運用本課的詞語,進行語言重組,又可以拓展思維,有創意地表達。我讓學生充分經歷閱讀教學的 “感受——理解——積累——運用”的語言學習過程。課文是讀與寫的例子,創設這種由內化到外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切實地學好語言和表達方法,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總之,本節課我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增強了學習興趣,也增強了積累知識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某些環節處理得過于細致使后面時間不夠;課堂氣氛雖然較好,但有時目的性不強。
白鵝教后反思 篇3
一.強化誦讀教學,以讀代教促學。
文言文畢竟是古代的語言,和現代漢語想去甚遠,閱讀它難免令人感到晦澀難懂,枯燥無味,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空間狹小,對初中生來說,“難懂”加“無用”,所以難以提起學習的興趣。為打破僵局,沖出這一藩籬,針對本課教學,我采用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以及學生的評讀等多種誦讀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及寫作方法的理解,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三分文章七分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誦讀,有助于對字詞的讀音、語句的節奏、句讀、語調的把握;通過誦讀,可以真實體驗人物內心世界,達到解讀文本的目的;通過誦讀,既可豐富課堂教學氣氛,又能改變部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消極態度。學生讀,學生評,教師點,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交流,逐步掃清疑難字詞對理解文本造成的障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習慣與能力。如,“天下縞素”中的“縞”字讀音;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的輕蔑語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的連貫讀出的唐雎的氣勢和視死如歸的決心;“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中的兩個“使”字的區別等諸多疑難與知識的解析,均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得以解決,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重視學法指導,提升學習能力。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教師“授之以魚”的同時,更要“授之以漁”,重心是要促進學生的學,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偉大理想。教育是為學生終生發展服務的,所以它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如,課堂上精講少析,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學;鼓勵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自我理解與解讀,贊賞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以“留、替、補、刪、調”五字翻譯為原則,讓學生懂得結合注釋及工具書嘗試翻譯課文;明確文言文學習“會背、會默、會譯是基礎”,“會賞是提高”的目標;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等。科學有效的方法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金鑰匙”,是取得“事半功倍 ”的學習效果的關鍵之所在。子曰:“溫故而知新”,邊學習邊思考,聯系舊知識,推知新知識,從而讓學生在良好的方法指導下,逐漸養成創新思維與意識,不斷提升學生自己的綜合性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