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氣》反思(通用3篇)
《花的勇氣》反思 篇1
今天的教學,訓練點基本上都完成了,基本目標都達到了,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縮句練習,及體會“非……不可”這組關聯(lián)詞,第二自然段的當堂背誦優(yōu)美句子,第七自然段中學會用各種好詞形容盛開的小花,第八自然段中的模仿最后一句話的作者寫法,這些基本目標的順利完成了,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整堂課的學習氣氛較好。但在這節(jié)課中,我犯了一個常識性的毛病,就是忽視了講解法運用。以前講解法是傳統(tǒng)教育的常用方法。這種方法有著不少的弊端,已不能適應當今的教育需要了。所以老師在課堂上都忽視這種方法,就怕被人評論成“填鴨式”教學方法,而多采用的指導學習法,自讀自悟法,引導讀書法等等。但我認為,學生畢竟還是孩子,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理解力還有一定的局限,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就干瞪眼了。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老師就可以運用講解法,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一些有關知識,例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指導學生完成把“遼闊”一詞換成四個字詞語的練習時,學生一下沒有想到,不會回答,當時我也有些慌亂,就選擇讓孩子回家去想這種做法。
而過后,我就在想,其實這個練習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為什么我不在課堂上就當場教給孩子一些跟“遼闊”意思相近的詞語呢?比如“無邊無際”“一望無際”等,再讓他們把詞放到句子中去讀,去體會,這樣孩子們不也能學到新的知識?顯然,這比讓他們回去想更有效,更能提高學習效率。下次再遇到這樣的問題,就能很多地去運用了。
《花的勇氣》反思 篇2
《花的勇氣》這篇課文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課文細致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jīng)過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心理感受。學習本文,一是引導學生體會花兒在冷風冷雨中怒放的氣魄,領會作者對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領悟,不斷吸收和積累語言。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詞語的意思,感受作者語言的優(yōu)美。教學的難點是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理解變化的原因。
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作者看到的三個畫面——沒有花的綠地、千萬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來解讀感受文本,抓住重點詞語,通過朗讀,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我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時間,讓他們畫出文中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動的句子,并在下面寫出自己的感受。
我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給予他們真心的贊美。孩子們爭先恐后,那精彩到位的回答讓我出乎意料。教學時,我還不忘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感受本文語言之美,領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主,本課的教學我還特別注重朗讀的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失望——吃驚——遺憾——驚喜——震撼。在看到花的原野時,學生第一次朗讀并不好,我就讓學生看圖片感受,那一聲聲驚嘆之中,我已經(jīng)知道,他們下一遍肯定會讀得更好,果然如此。通過反復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最后點題,無需多費口舌,孩子已領會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兒居然有如此氣魄,在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這是花的勇氣,是生命的勇氣。
課文的最后,我讓學生結合身邊的事物,如梅花、蒼松、竹子、小草等,談談它們身上所具有的勇氣,聽著那富有詩意的語言,感受著學生飛揚的心神、激情的朗讀,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花的勇氣》反思 篇3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應主張發(fā)揚學生的自主.在這堂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從朗讀到識字,從你用怎樣的方法記住它到讀你喜歡的句子,從你怎樣記住的到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每一環(huán)節(jié)都爭取讓學生來說,來讀,來背,來發(fā)現(xiàn),教師是引導者,是學生的學習伙伴.
同時針對低年級的教學要求,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也安排了詞中識字,文中識字,指導寫字的環(huán)節(jié).
本課在進行指導學生識記課題中的生字時,采用自主識字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好辦法記一記,并進行全班交流.在初讀課文感知的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詞,讀一讀這個詞所在的那一行,說一說為什么喜歡這個詞 注重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意識,教師在這里只起到引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