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通用3篇)
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 篇1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讀出情味兒,從而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成效只有通過學生才能體現出來。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概括現在文言文教學的極端。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語文課又變成了政治課。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系?所以,對于初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己來質疑,其余學生來釋疑。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更高,積極性更強,重點文言詞也更落實。教師也可從繁瑣的解說中解脫出來,僅僅在學生無法釋疑之時指點迷津。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不要貪多求全,要舍得舍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按照傳統的教法,《答謝中書書》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景佳句,體會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如本課教學設計抓住一個關鍵點:賞美景,悟雅情。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我記憶很深刻的一句話是:作為教師,你上的每節課都是公開課!沒有哪節課是隱秘的!
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 篇2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于剛剛脫離童稚的七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識缺陷,他們在實際的課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動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這樣的膚淺層次,而很難達到課文的深層意蘊,更不要去奢望他們提出來一些視角新穎的、有價值的問題了.每當這時,語文老師們就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兩難選擇:講,還是不講?
若講,對一些正在思考且馬上就要接近勝利終點的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似乎有一點強行剝奪他們思考權利和成功喜悅的嫌疑,顯然有悖于新課程改革精神.而對另一部分不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正好滿足了他們的“不勞而獲”的懶惰心理,可謂害處多多;不講吧,眼睜睜的看著孩子們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園圍墻外亂撞而不得其入門要領,心中總是于心不忍,況且寶貴的時間也隨著孩子們的嘰嘰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學任務眼看無法完成,又不由得讓人心生焦慮.
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 篇3
本文向我們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小英雄王二小為了革命而獻出了寶貴生命的故事。課文言語質樸,卻感人至深。但是由于故事發生的年代久遠,現在的孩子和當時的孩子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讓現在的孩子體會戰火紛飛的年代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教學中,我嘗試從以下幾點帶領孩子們走進文本,體會文本。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他們才愿學、樂學。本課的故事由于發生在久遠的抗日戰爭年代,內容與今日孩子的生活相距甚遠,為了讓學生能較快走進文本,拉近與文中主人公的距離,在開課之初這樣向學生介紹故事背景: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侵略我國,他們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中國人民的血流成河。毛主席領導的八路軍,和日本鬼子進行了英勇的斗爭,人民群眾也自發組織起來幫助八路軍消滅敵人。王二小就是這樣一位抗日小英雄。想知道他的英勇事跡嗎?”讓學生在接觸文本前就有了情感的激發,從而愿學、樂學。
二、挖掘詞語,想象感悟
利用低年級學生充滿童趣,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能激發朗讀興趣,效促進朗讀能力。
如在講到:迷了路的敵人讓王二小帶路時,我就引導學生結合掛圖,抓住“叫”一詞讓學生看圖想象:看看敵人的樣子,你想一想,敵人會對王二小怎么叫呢?學生的思維很快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表演了起來,把兇狠的敵人演得活靈活現,從而體會并讀出敵人兇狠的語氣。。這樣,通過一個詞語的教學即可大大開闊學生的想象空間,而且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
又如:理解“順從”時,我就啟發學生想象:王二小是真的順從嗎?他為什么要“裝著順從”的樣子?假如你是王二小,你當時會怎么想?學生在豐富的想象說話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到了王二小的機智勇敢和內心世界,自然而然地用上喜悅的語氣來品讀這一段。當然在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演一演,可能理解“順從”時更到位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