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讀書課堂反思(精選7篇)
談讀書課堂反思 篇1
我們的教育要指向孩子們的未來,而絕不能急功近利,僅僅在有限的一兩年里讓他們拿出一個優異的成績,然后就不聞不問了。因此,我們還有責任讓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讀書就是其中的一種有益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好習慣。
當然,對孩子們的要求,我們也要自己能夠首先做到。書,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重要源泉。古語中有云:活到老,學到老。所以,讀書,應當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
范例六在落實基礎這個環節上,我不僅注重了學生的積累,也注意到了隨文處理生字生詞。但是隨文教漢字這一點,在我的課堂中體現還不夠充分。我只叫學生糾正了“嚼”和“鄙”兩個字的讀音,就沒有深入的去挖掘這兩個字的字形和字義,從而從根本上去掌握這幾個字。
我覺得: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通過這次授課,我發現了自身存在的許多不足,這也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指引。有人說“課堂永遠都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那就讓我們的課堂少些遺憾,盡量走向完美吧!
談讀書課堂反思 篇2
在教學創新方面,要步伐邁出的更大一些。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僅停留在創設教學情境上是不夠的。教師先要具有創新的精神,要注重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體,注重抓住一切時機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注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反應等做出客觀、公正、熱情、誠懇的評價……所以,讓自己的課常教常新,永遠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過于追求課堂的完美。本節課45分鐘,我在時間上面把握還比較好,重點安排了對教材的理解與語言的賞析積累,在這個重難點上還是把握較好,但是,沒有注意去生成一些新的東西,把課堂帶活,走向深入。所以,按部就班的多,許多問題只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課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師生互動方面,學生雖比較積極,但是對于問題的思考只是停留在表面,沒能深究下去,我的引導也不是很有效,沒有很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劉冬梅老師的課就能夠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挖掘出一些新的東西,學生的收獲更大一些。
談讀書課堂反思 篇3
《談讀書》一文是英國作家培根的著名隨筆,短小精悍,但論述范圍十分廣,語言極其簡練,幾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文章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來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把指導學生品析文章語言以及學習文中運用對比論證、比喻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作為教學重難點。
在授課過程中能較好地把握教學目標,圍繞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并通過層次清楚的板書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確文章的論證方法,完成了教學任務。
在課堂上能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品析語言,總結收獲,通過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讓學生接觸課外的知識,從中找話題談看法,讓學生學以致用,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改進措施:
1、在整體感知環節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提綱圖來理清文章思路與結構,鞏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品析語言時注意適時指導學生如何朗讀,通過朗讀來加深對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見解。
2、應該設計現實問題讓學生加以討論,如“新讀書無用論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如父親說:‘我沒有讀過書,但在家具廠打工,一月輕松也能掙個三、四千,大學生工資才一、兩千,還沒我高呢,讀書有什么用?’談談你對此的看法”利用課堂的討論來加深認識,獲得啟迪。
談讀書課堂反思 篇4
《愛的教育》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記載了小學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愛是整篇小說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里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這節閱讀課,圍繞著“愛”這個話題,重點引導學生感悟師生之愛、同學之愛,骨肉之愛和手足之愛,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愛,知道感恩。而精彩片段的欣賞,目的是告訴學生讀書不僅僅是關注情節,更重要的是走進作品,走進文字,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情感,領悟作者寫作的意圖。
讀人間真情故事,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情感,體會相互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本節課,旨在結合這個目標,通過對《愛的教育》的導讀和欣賞,對“人間真情”有一個更深的認識和拓展延伸,并關注當前學生課外閱讀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只關注情節,不求甚解,缺乏細讀品味,不能真正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課上下來,總感覺有那么多的不足,一方面,雖然有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但是很多時候是我說得多,學生談得少,給學生個性化的展示機會不夠;另一方面,還是缺乏閱讀的方法指導。整節課都是在說,在交流,卻沒有讓學生真正打開書本去看一看,想一想,讀一讀,或者劃劃、寫寫,導致學生在交流的時候零碎、語言表達略顯蒼白。
作為語文教師,要加強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連接,而且要文道結合。更要結合學生普遍反映強烈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向名著靠攏,讓學生知道讀書是生活的需要。如何引導學生愛讀書,多讀書,多感悟,可能是我們下一步指導讀書的重心所在。
談讀書課堂反思 篇5
課文第8自然段是體現“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我把這一段作為我教學中的一個突破口,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發出層層推進的情感。
課堂上我指數名學生讀此語段,然后不失時機地加以追問: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聽到了什么?這個婦女的親人可能是她的什么人?三個“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導,學生打開思維的匣子,說得十分動情,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朗讀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強。三、拓展文本,直面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為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火燒圓明園》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報國之情。
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心靈已受到強烈的震憾,與少年周恩來的心靈產生了共鳴。接著我創設情境多次讓學生激情朗讀周恩來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此時此刻,我仿佛覺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個個的少年周恩來,學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直至課的尾聲,讓學生思考并進行小練筆:我又是為什么而讀書?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紛紛訴說了自己的遠大志向,說得十分精彩。結束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總體來說,這次教學能站在新課程觀的高度,本著為學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圍繞“愛國——立志”這一主題,讓學生在文本及與文本有關的多個材料中浸潤、沉潛,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走進思想的樂園,走進智慧的王國……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談讀書課堂反思 篇6
1、遵循閱讀規律,整體解讀文本。
本篇課文從內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諸如:沈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周恩來令魏校長為之一振的胸懷和報負。這些看似沒有聯系的場景與事件背后卻有著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這一切都是對“中華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華不振”又是學習“中華要振”的基礎,研透了“中華不振”,學習“中華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學中,我遵循閱讀的規律,以讀為本,從整體感知入手。通過“有一個詞語和“中華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請同學們到課文中去找一找。”
引導學生抓住了“中華不振”這個詞,最后又讓學生再讀課文,自讀自悟,劃出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并說說從這些詞句哪些方面看出“中華不振”。學生們的回答是精彩紛呈的,他們把課文中每一個能看出“中華不振”的句子都找出來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已經走進文本,對“中華不振”有了較深刻的思考。這樣的教學,從整體感知的初讀到自讀自悟的再讀;根據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讀的方式,既關注了讀的層次,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本的讀的時間。
2、深入重點研讀,進行語文實踐。
對這么多的內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擊,而是引領學生進行聚焦,重點引導學生研讀了伯父的話和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兩部分內容。特別是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是本文的重點,它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這樣處理,點線面結合,既有線上的“序”,面上的“廣”,也有點上的“深”。
談讀書課堂反思 篇7
上完《小小讀書交流會》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學生所展現出來的熱情,所表現出來的主人翁的精神,讓我對我的學生另眼相看,我從這節課中得到了許多啟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也是兒童不可離的生活實踐能力,因此口語交際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所以,在教學前,我將本次練習同開展班級讀書活動緊密結合,讓學生實實在在的讀幾本書,有具體的內容,有真實的感受,為教學中參與討論交流打下基礎。
口語交際是交際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應該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因此,在教學時,我努力營造了一個現實的交際情境。學生經過討論,明白了要把自己讀過的書介紹給別人,必須講清書名,作者,主要內容,精彩之處后,提出:要開討論會,就得由個主持人,如果你當主持人,開場白怎么說分組討論,推選講的好的同學講給全班聽。經過競選,選出一名主持人組織本次讀書交流活動。主持人競選,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躍躍欲試,討論激烈。活動中,在主持人,師生的評議中,學生們積極參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活動即將結束,師生共同小結:1、以個人名義談參加讀書活動的收獲。2、以主持人的身份對本次讀書活動進行總結
回顧本課,我想最大的成功在于,把握住了口語交際的特點,沒有上成說話課,也沒有上成在教師操縱之下的“談話課“,而是讓學生做主人,實實在在的充當讀書討論會的“主持人“和“參與者“,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現實的讀書討論會上,以一種獨立的角色身份,自主的參與交際實踐活動。如果每堂課,教師心中始終將學生放在第一位,那么,我們的學生進步將是指日可待的。這不就是新課改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