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課后反思(通用3篇)
《楊修之死》課后反思 篇1
教學最大的教學亮點是成功地喚起學生的閱讀激情,始終以飽滿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充分體現了新課程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時又展現學生的素質才能。首先,采用辯論賽的形式探究楊修之死的原因,靈活挖掘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特別是由女生論辯楊修之死是咎由自取(論辯相對簡單),這樣更能集中男生的注意力,激發全體學生的進取心。讓學生的課外所搜集到的資料得以發揮,使得課內課外渾然一體。學生的思維也更具廣度與深度,有效促進學生感悟語文課堂的樂趣,品嘗成功的快樂。
其次,通過學生個性化的閱讀,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具體的事件和人物語言中探究人物性格,達到欣賞古代白話小說的藝術美。最后,在“說啟示、寫挽詞”這一環節,在學生充分理解、探究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提倡學生個性化的獨特見解,走出教材,走進生活,構建“向生活學習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也都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暢所欲言,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至此,開放性的課堂最終使學生真正地由被動接受的對象轉化為主動學習的主人,展現學生的語文素養。
《楊修之死》課后反思 篇2
處事莫學曹操陰險狡詐,做人莫效楊修恃才放曠在教學中自我感覺良好的在以下幾方面:
1、教學導入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和情境,激發了學習興趣。一上課,由清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圣嘆關于名著的評論: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導入,介紹其中緣由,了解《三國》,并賞析了這首詞,讓學生齊誦詩,把學生帶入三國的世界,曹操和楊修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事實證明,這個辦法是很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2、這篇文章,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而且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老師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較好地鍛煉,閱讀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學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⑴《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強調了在閱讀的時候要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要有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情節進行創造性復述,對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讓學生的內心閱讀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
⑵ 本文是一篇藝術性很強的小說,學生對此有很濃厚的興趣,最適于放開手,讓學生合作探究,研讀課文。本課中,對于楊修的死因,歷史上有頗多爭議。這實際上是給學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課題。合作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性充分調動的過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感悟到語文課堂的樂趣,品嘗成功的快樂。
⑶ 語文教學就不能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這篇課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和感悟,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過分析人物性格,學生從曹操、楊修身上發現了很多不足,那么給他們提提忠告也就不難了。在這一環節學生答案異彩紛呈。這是學生情感價值上的一大收獲。
《楊修之死》課后反思 篇3
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一種活動類的綜合課程,是這次課程改革中的新型產物,它與其它各學科課程領域有著本質區別,它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和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是學科課程與知識類綜合課程的一種補充形態。
要教好每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我們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除了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外,還應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與學生相互探索,相互研究,老師不能要求太高,要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老師不要面面俱到,要讓學生去探索,老師適時點撥和啟發。只有這樣,學生對知識才能牢固的掌握。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學生之間要多加交流與合作,只有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得到提高。
最后對課題重點、難點,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教師要巧妙的利用生活中生成的資源,增設教學環節,創造性的組織實施課堂教學,適當利用多媒體課件,使課堂充滿活力,教師要親自參與活動,這樣使得師生的活動直接融入學生的學習經歷中,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鳴,得到了情感的體驗,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使得教學活動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從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