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的夢》散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
《綠葉的夢》散文教學反思 篇1
城市中的孩子接觸到的都是公園、游樂園等一些地方,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特別少,所以他們渴望走進大自然、更多地了解大自然。讀了《綠葉的夢》,會讓學生不由自主的沉浸在美好的向往之中。教學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調動生活體驗,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美美的閱讀,細細的品味。體會綠葉給作者童年帶來的歡樂,感受作家的情感,抒發自己對自然的情懷,樂于像作家一樣關愛生活,關愛大自然。
首先我拿出一張照片,給他們講我小時候的故事:這是我童年時,和我的老師、同學春游時的一張照片,我們在樹林里撿樹葉,捉迷藏,爬土山……玩的特別開心,直到現在,我還十分懷念大自然給我帶來的樂趣。今天,我們就追隨著作家葛翠林的足跡,走進她魂牽夢繞的綠色童年。
接著我讓學生默讀課文,選擇自己最喜歡,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朗讀。然后學生談自己獨特的感受。學生通過讀課文,覺得作者的生活生動有趣,和自己的生活一比較,孩子對作家的生活產生了羨慕之情。當學生談到:那許許多多留做標本的葉子,成了我們的珍寶:圓形的、條狀的、桃形的、針壯的、蛋形的、元寶狀的、葉面帶絨毛的……我鼓勵學生去探索,搜集,從自然界中獲取更多的有關綠葉的知識。
《綠葉的夢》散文教學反思 篇2
整個課堂的失敗還在于一節課除了讀課文之外,該解決的字詞問題一個都沒有解決。四年級以讀帶講是必要的,但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就是要了解課文,解決字詞。課文學生自己讀1、2遍就可了解,字詞需要教師的講解,才能抓住重點,否則字詞都不認識,第二課時的課文如何深入理解?課堂的每一分鐘都是非常寶貴的,學生的每一分鐘都是不容浪費的。以后上課的時間一定要掌握好,反復推敲時間的安排,這是高效課堂的前提。
人生中第一堂語文課,就這樣完敗。對于以上情況原因分析有如下:
學生情況了解不足。
教師的備課不但要備課的內容,學生更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對象。畢竟學生時課堂的受眾,學生時課堂的主體,如果對學生了解不足,課堂就沒有針對性,課堂上的很多東西就都是無效的。所以,今后備課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年段、學習情況、學習習慣……方方面面都要納入到備課的范圍,這樣才會有的放矢,課堂內容才是為學生所真正接受的。
《綠葉的夢》散文教學反思 篇3
這是我成為正式教師的第一節課。我人生中的第一節語文課。第一次應該都是印象深刻的吧,的確如此,我的第一節課也讓我難以忘懷,因為這節課可以說“一塌糊涂”。
一、導語的有效性
導語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以豐子愷先生的《夢痕》中的一段話開頭,引導學生們將目光轉向童年。開學之初,班里的多媒體不好用,打不開課件,就臨時將內容打印出來,每個學生一個小條去讀去看。又耽誤了不少寶貴的課上時間。現在反思看來,這樣一個導入雖然豐富了學生的見識,但卻耽誤太多的時間而沒有解決一個實質性的問題,還是沒有把文章的標題解開,不是一種高效的導入方法,而且有些擺花架子的嫌疑,這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是非常不必要的。
二、教師不必泛讀
導語過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書,為學生泛讀。四年級的課文稍長,因此耽誤了很長時間,而且最關鍵的是,學生已經四年級了,教師泛讀課文是非常不必要的了,況且這是一篇很好理解的現代文,學生讀起來借助工具書,沒有任何問題。所以在這里教師的泛讀就顯得多余而又浪費時間。應該多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閱讀。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熟讀中逐漸領悟文中的含義。
《綠葉的夢》散文教學反思 篇4
《荷葉母親》的語言很適合我們初一的孩子拾掇珍藏,透過那清麗的文字,我們能感受到濃濃的母愛。《荷葉母親》以景物為依托,它描述了定格在兒時記憶中的兩個對比強烈的畫面。一朵白蓮在雷雨之夜,被打得四處漂散,身是泘萍。沒想白天繁密的雨又至,作者不由得擔心起那一朵剛剛展開花瓣的被雨打得“左右欹斜”的紅蓮。正當敏感的小冰心倚在細心的母親身旁“無法可想”之時,紅蓮旁的一片大荷葉“傾側了下來,正好覆蓋在紅蓮上”,無懼無畏地守護著紅蓮,正如母親呵護著兒女一般,這一刻在作者的心中定格成為永恒……
在講授《荷葉母親》這節課時,我決心把課堂交給學生,按照“朗讀——探究 ——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探究詩文的構思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層次。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蔭蔽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從而清楚地認識借物抒情的寫法。在課堂上學生動腦還動手,運用同類寫法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抒發對母親的愛。
我總在想《荷葉母親》,荷葉并不美,為何我們的孩子能在淡淡地鋼琴聲中讀得如此聲情并茂呢?或許情濃是本文的關鍵。家庭的和睦、水鄉兒女的敏感、母親的細心都在作者包含深情語言中娓娓而致。特別是文章描寫的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場景,溫馨感人,既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又讓人順理成章地聯想到母親對子女的無微呵護和關愛。
當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還有許多問題值得商榷,現在只能摸索著走,在摸索中不斷地改進,不斷地提高。力爭達到 “ 文章由學生自己讀懂,疑問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由學生自己解決,知識由學生自己發現獲取,規律由學生自己概括掌握 ” 的境界。
《綠葉的夢》散文教學反思 篇5
《金色花》這首散文詩,內容比較淺顯對初一的學生來說,容易理解,在教學中我很重視朗讀訓練,而且,我也比較注重課堂情景氛圍的創設,在學生反復朗讀、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但是,學生對散文和詩歌的特點卻難以理解。還應對此作更深入的講解。
記得特級教師李鎮西曾經說過:“在課堂上,沒有純粹的理念,一切細節同時都是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說,本人所上的《金色花》一課在許多細節處理上反映了教師的理念仍有待轉變。如:問題的探究未夠深入,學生的思維仍受著老師的操縱。我想,要上好一節合格的語文課,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歸根結底還是要轉變理念,提高自身素質,讓語文課因每一個富有個性的“我”而精彩吧。
《綠葉的夢》散文教學反思 篇6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情緒”,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升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一樣的收獲。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透過教學實踐,基本上到達了預期的效果:
1、在講課過程中應著重調動起他們對于完美景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尤為重要。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我以本文題目展開線索。因為課題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筑情境這一獨特、鮮明的表現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讓同學么們邊讀邊思考:(1)課文為什么以《山中訪友》為題?(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3)從哪些描述中能夠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讓同學們揣測文章的資料,捉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得豐富極了,有的認為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為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為去訪問某個建筑等等,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2、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本文有著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著作者豐富的想象,從文字背后投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讓人越讀越愛步釋手。因此,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收獲:學習了這一課,我們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為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綠葉的夢》散文教學反思 篇7
一、心態決定一切
當接到學校的任務,知道要上評比課時,我感覺壓力很大,畢竟自己帶語文課的時間不長。上評比課,對很多老師而言是件大事,都會高度重視。但是同時又會因為過于重視,會有緊張、焦慮、擔心等情緒產生,而這些情緒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評比課的質量。
二、以學生為中心
我拿到課題之后,分別找了不同程度的幾個孩子來讀一讀這篇課文。
《夕陽真美》這篇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夕陽下山時的瑰麗景色,抒發了人們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文章寫得十分的美!可是學生在不能讀通、讀順課文的時候,這篇課文的美就會大打折扣。這篇課文是積累文字的好材料,全文共5個自然段,語言生動形象、讀起來十分流暢。第一自然段較簡單,學生讀過兩遍就能夠理解了。第二到四自然段是重點段落,也是全文的亮點。
如果語文第一課時僅僅是讓學生讀讀課文,認認生字,很單調。這不僅會讓課堂變得很“程式化”、沒有“生機與活力”,最終會導致一部分能力強的學生對語文第一課時缺乏應有的興趣,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語文“第一課時”的癥結在哪里?我認為主要是在關注“第一課時”目標的時候,要重視學生的因素。具體表現在“生字教學”和“讀通課文”上。無論怎樣好的課堂引入和教學的整體策劃,一旦進入這兩個教學時段就有可能失去了課堂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三、優化 “生字教學”和“讀通課文”的教學
“生字教學”不僅要研究識字教學的方法,最終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生字、生詞,還要把握生字詞教學的時機。依據每個生 字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起點”,進行教學策劃。語文第一課時無疑是要把生字的讀音讀準確,提醒和指導難寫的字,掃除學生的學習“障礙”。同時有些特殊的字詞可能要到徹底理解了文本之后才有可能基本理解。
“讀通課文”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生必須通過反復閱讀,才能深入文本。
在《夕陽真美》這節課教學需要的情況下,我自制了幻燈片輔助教學。用直觀、漂亮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夕陽、刺眼、天空一片深藍、連綿起伏、余暉”等詞語和句子。教學中我試著隨文學字,但是效果一般。特別是對第二自然段中的“披”字有所疏忽。所以學生沒能真正感受到夕陽的美。學習這篇課文應該是一種尋求美的過程和體驗,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享受。我應該因文而宜,讓每一個讀書環節有明確的問題思考,讓每一段文字都有可賞、可品之處。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再美的文本遇到了不會品賞的人都會使其鑒賞價值大打折扣。同時有了對問題的思考才會有興趣,反之,沒有思考的讀書是不會讓學生有興趣的。
四、愿讀樂讀 形式多樣
張田若先生曾說過:“一課書教完后,成敗的第一個標準是學生是否熟讀了課文。”新課改的每一篇課文在學習目標中都有一點,那就是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低段的孩子熱情活潑,極易被新鮮的事物所感染。他們有著豐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讀的形式可以有領讀、范讀、看圖讀、引讀、表演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
五、反思和總結
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自己的教學實踐體會,才能使自己進步的更快、更穩、更好。
總結我這次上課的整個過程,我發現了自己的很多問題,我會努力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及時改正,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有語文味、有人情味和有書卷味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