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后反思(精選3篇)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后反思 篇1
在課后交流時,楊老師一針見血的指出我活動設計的弊病——有效性,如當頭棒喝把我從課堂花哨活躍的欣欣然中敲醒,我拋開之前的緊張與興奮,忽然冷靜下來拿出詳案來仔細琢磨了琢磨,不禁汗顏:還原買書情景、采訪阿長感受,這些環節都很精彩看上去很美,可是它們都是低效的——體會阿長的艱辛其實兩三句話點撥學生就能明白,屬于楊老師所說的“學生能知道的部分”,而我卻花了將近五分鐘去設置這樣一個情境;魯迅先生沒把阿長買書的情景寫出來,而是前鋪墊(自己對于書的渴慕激起了阿長的好奇),后暗示、烘托(阿長嘴里的“三哼經”不就告訴我們她買書的艱難么?迅哥兒“震悚的狀態”和“新的敬意”不就是對阿長的愛的體會與感激嗎?)這是魯迅先生筆力勁道之處,也是學生“不知道,需要老師引導他們知道”的地方,而我卻去做口語對話交際,實在是同目標南轅北轍。有效,是您一直所叮囑我們所應堅持與做到的教學準則,我相信,只有做到“略去無效環節”,才能突出教學重點。我突然意識到(實在慚愧,應該更早就明白的),活動,包括一切教學設計都是一堂課外在的“形”,而教學目標、學生所得才是一堂課內在的“神”,無論“形”再華美再熱鬧,它終究是要處于從屬地位的,是要為教學本質所服務的,只有以教學目標為基礎,以突破重點為目的而進行的設計才是有效的,才能超越花哨而實現真正的精彩,才能稱得上“形神兼備”的一堂課,否則只能是南轅北轍、“貌合神離”的失敗。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后反思 篇2
由于課堂時間不夠,課后又讓學生補記了學習收獲,許多學生的話仍讓我感動欣喜。有的同學這樣寫道:“現今仍有很多人因為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長媽媽是不幸的,因為她青年守寡;長媽媽又是幸運的,因為‘子’不嫌‘母’丑。她全心呵護的迅哥兒終于明了了她的愛,寫了這樣深情的文字來紀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當含笑九泉。”有的同學則寫道:“原來很多的愛都隱藏在平常不經意的甚至是看似惡意的舉動間,麻木的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還有的同學則感慨地說:“我現在發現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沒有讀懂,沒有用心讀。從前的我很不喜歡魯迅,覺得他為人太刻薄,小心眼,總挑別人的刺,沒想到他是一個這樣情深義重的人。”
我發現,只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他們就能由淺入深地走進課文,走近作者。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后反思 篇3
小學語文教材是一座內容豐富多彩的大樂園,在其精彩的舞臺角落中往往存在許多值得深挖的空白處。將學生帶入空白處進行挖掘,并借助教材空白發揮其想象思維能力,鍛煉學生說話、寫話能力,進行情境再現與信息交換等訓練。使課堂教學開放而活躍,同時讓學生深入領會文中人物的美好心靈。如:文中作者用“沉默”一詞留了空白。在此我引導學生探討課文中兩次沉默背后桑娜內心的激烈斗爭,引導學生交流桑娜兩次沉默會想些什么,為“沉默”一詞解密。感受桑娜的善良。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雖然說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對主旨的把握我都給予鼓勵,這樣在交流中同學們感受到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質。
兩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復雜的內心世界,盡管無言,但通過特定的情境,我們能夠強烈的感覺到桑娜處處為人著想,寧愿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那份善心。通過這些 “空白點”的挖掘,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獲得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地走入課堂、落到實處。善于想象是學生最寶貴的思維品質,課堂上我為學生營造了想象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潛能的增強。同時,引導學生進入意境,為學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礎,使想象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