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反思(精選5篇)
行道樹反思 篇1
課堂教學的不可預測性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們的手腳被放開了,思維被激活了,個性被釋放了,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往往思維活躍,它們會從不同角度來理解課文。這些理解,有時會和教師的備課大相徑庭,出乎教師的預料。我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作出的這一反應是十分正確的,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這一反應的“美麗” 在于:
1、 保護了學生的質疑精神。質疑精神是創新思維的體現。教師應有意識的引導與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保護學生最敏感的創新機能。
2、 教師自覺的體現出新課程理念下的角色變換。教師不是單向的傳授者,而是平等的交流者;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是課堂的管理者。
3、 能確保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處于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行道樹反思 篇2
“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不是嗎?惟其經歷太多的痛苦與磨難,才更加凸顯他們的奉獻精神。
行道樹們雖然飽受痛苦的煎熬,但他們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奉獻著,犧牲著;當別人為它們施以同情時,它們卻遺憾地在“春天勤生綠” ,在“夏天獻出濃蔭,在冬天蓄積能量,等待來年春天的繁茂與蔥蘢,既然選擇了,就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并把自己的全部奉獻出去 ,因為神圣的事業總是要付出代價”。“付出總有回報,能使一個早起的孩子貪婪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這是它們最“自豪的時刻”,生命惟其歷經太多的痛苦,才更有意義。
《行道樹》通過“行道樹”這一平凡事物的描寫,形象地闡述了生命的價值,要勇于接受命運的挑戰,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難,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在學習這一課時,不僅僅應停留在讓學生理解無私奉獻這一層面的理解上,而應聯系學生生活和學習,讓他們理解怎樣去對待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痛苦,從而得到生活的啟迪,獲取更大的效益。作為老師,尤其是一名語文教師,在“教書”的同時,更應擔負起“育人”的責任,而優秀的作品就是我們“育人”的好材料。
行道樹反思 篇3
在這篇課文文本解讀的時候,受課文閱讀提示的影響,我也是把主題定在“ 奉獻精神”這個層面。但是,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卻覺得僅僅挖到“奉獻精神 ”是不夠的,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去領會主題,于是,預設了一個問題:行道樹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默默奉獻的?還預設了一個“以寫帶悟”的環節:用第二人稱,給行道樹寫一段話,用上四個關鍵詞“環境”“生命”“責任”“執著” 。
在研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談談“行道樹具有怎樣的品質”的時候,學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說出了“奉獻”。于是就追問:“課文里還有一些句子也體現了它的品質,找出來,讀一讀,說一說體現的是什么品質?”于是,學生再仔細去選讀相關詞句,得出了“豁達”、“堅忍”、“盡職”、“執著”等結論。接著,我們就討論行道樹在什么情況下奉獻的。學生紛紛發言,得出結論“是在遠離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獨、黑暗、喧囂……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奉獻的。”
我最后板塊小結:奉獻不僅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能力,它需要我們睿智地適應環境,需要我們堅忍而執著地盡職做事,如此,我們的生命才能煥發出異彩!從學生最后所寫的一段話來看,學生對主題的理解確實比較深入了。由此,我感覺,教師在文本解讀的時候,自己首先不能“淺解”文本,要盡可能地挖掘出文本主題的深意,然后,要考慮采取合適的方法,以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深處,挖掘出深層的韻味。
淺嘗輒止是文本解讀的大忌,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
行道樹反思 篇4
張曉風的《行道樹》一文是一篇滿含著哲理與情感的優秀散文。我認為這篇文章的教學有兩大難點:一是對文中所寫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與感悟的理解與認識;二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這兩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選一選,議一議、說一說,找一找,想一想,寫一寫等教學環節都較好地予以解決。做到既讓學生能走進文本,認清了行道樹這一奉獻者的形象,理解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感悟;又引發學生去思考自己的應該選擇怎樣的人生。
特別是課上學生對行道樹所說的話,是在學生充分認清了行道樹的形象,情感被充分調動以后的真情流露。它深深打動了我。還有就是學生最后齊唱《愛的奉獻》這首歌時,他們那專注的神情,眼中閃動的真情,讓我真正認識到他們的心靈是何等的純潔!也讓我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與奉獻的幸福!
孩子們也給我上了一課。一堂同樣精彩的課。
行道樹反思 篇5
《行道樹》一文張曉風,中國臺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則在總是微笑輕柔的姿態,永遠善意的呈現事與人之間的關系,甜美中不失條理。二則擅于將身旁切近實際的經驗,由小見大,亦由雜亂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靈機與訓誡。行道樹是在與環境的和睦相處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娛樂和心靈的滿足,那么我們為什么單單只將它看成一個奉獻者呢?
它也可以是一個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說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