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課課后反思(精選3篇)
班會課課后反思 篇1
今天,由我和柏淑文組織的班會課開始了。這次班會,我的感觸很大,發現很多同學都認真的聽著,我很欣慰,發現我的班會沒有白組織。 班會課是豐富和加強的課的。當然,很多同學都不想聽。可是,這次他們都認真的聽著,我很開心,他們沒有辜負我的希望。身為班長,我必須要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但可能我對他們太兇了,他們更偏向別人。但他們這次認真聽了,我很欣慰,幾十天的勞動沒有白費,我很開心 。
同學們一般在開班會課的時候不喜歡聽,感覺不是老師就沒意思,但這次,就這次,他們認真的聽了,把班會課放眼里了,他們不是完全討厭我,他們認真聽了,身為班長,沒有比這更開心的事了。這次班會課,我很高興,他們會學習了,他們把學習放眼里了,我很開心,希望大家這樣一直下去!
班會課課后反思 篇2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畫了“我”的父輩為了他人能夠更好的生活,盡自己最大所能來幫助別人延續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貴品德,并借此來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通過對課標的學習,我體會的到閱讀教學著力兩個轉化。一是將課文的語言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直面文本,通過閱讀、理解、體驗、想象,將語言文字轉化為個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畫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能透過形象感悟到背后隱含的思想、精神、品質,受到情感熏陶,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二是將課文的語言文字轉化為自己的言語材料,從而促進自身語文能力的發展。由此,本課教學應以語言文字的學習、實踐為主線,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班會課課后反思 篇3
以題目為切入點,通過更換題目實現長文短教是這一教學設計的最大特點。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我們閱讀并把握文章的窗口。好的題目既可以簡潔醒目,讓人易于走進文中,又能含蓄雋永,促人樂于品讀。長文短教的基點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而從題目入手無疑是十分適切和有效的。“江村小景”這個題目,除了表明故事發生的地點外,與所寫內容幾乎無關聯,為這一教學設計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個設計來源于教師自己對文本的研讀,因此,在備課時,教師一定要有自己鉆研教材的過程,如果對文本沒有自己的思考和體驗,只一味地奉教參為圭臬,便無法教出新意與個性了。本設計抓住課文題目,或重新命題,或分析原題之妙,都可有效地展開教學。這里既有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又有對情節、環境、人物、主題等多方面的學習,更主要的是可以突出教學重點:感受作品豐富深厚的思想內涵。
最后,我還想談談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問題。應該說這節課生成性的特點還是很突出的,因為課堂以學生的討論探究為主,但這并不代表課前不需要預設。新課程倡導課堂要充分利用師生及教材等各種資源廣泛生成課程,但并不排斥教師課前的預設。這個教學設計以題目為教學突破口的整體構思就是預設,需要教師對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事件心中有數。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教學內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對學生的反應也要有所預測,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預先設想一些可能的問題及答案,在課堂中盡可能做到有備無患,力求左右逢源。如本設計中,從三個方面預擬的那些題目以及對作者原來題目的理解,都屬于教師課前的預設,而這些預設恰恰是課堂有機生成的基礎。當學生說出與老師一致或相似的題目時,老師可以進行有效的指導;若學生一時想不出可替換的題目,老師也可以拿出自己預先擬好的題目,讓他們對其展開分析和討論。對原題目的理解也是如此,若有學生認同原題目,可以讓他們說說認同的理由;若無學生直接提出,教師也可以提醒他們在更換了題目后,再回過頭看原題目,相信經過幾番研討,他們一定會有話可說。但無論如何,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且應該利用自己在知識、閱歷等方面的優勢,做到比學生站得更高,理解得更透徹:教的意義便由此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