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忠誠與背叛的觀后感(通用3篇)
個人忠誠與背叛的觀后感 篇1
《忠誠與背叛》影片中那可歌可泣的故事讓我們回望歷史,讓革命志士為信仰而戰的真實場景歷歷在目,讓我們去思考是什么讓人為之奮斗一生,是什么讓人勇于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擔,是什么讓人甚至寧愿放棄自我的生命?是信仰。信仰讓先烈放棄安逸投身革命,在死亡面前無所畏懼……他們用鋼鐵的意志、不屈的堅守,點燃了迎接曙光的火炬,舉起了用雙手一針一線縫制的血染的紅旗。每每掩卷沉思:他們何以在嚴刑拷打面前毫無畏懼?何以從容直面敵人的屠刀?何以用生命履行莊嚴的誓言?何以能強忍失去親人,甚至大義滅親的悲痛而矢志不渝?難道共產黨員真的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嗎?在我們苦苦的追尋中,最終找到了答案,其實僅有兩樣字忠誠!忠誠,源自對革命必勝的信念、對共產主義夢想崇高的信仰。忠誠,源自共產黨人高尚的情懷、堅毅的品格。忠誠,源于馬克思說過的“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這句話。正因為忠誠,鑄造了他們比鋼鐵還要堅硬得鐵骨,縱然軀體倒在槍口下,也能到達山一樣的高度,挺立起大寫的人字;正是因為忠誠,他們用淋漓得鮮血、不屈的靈魂擦亮了黎明的天空。他們雖然大部分都犧牲在敵人無情的屠殺下,但他們得精神激勵了其他革命同志,引導他們堅持走革命道路。這種精神就像一
面鮮紅的光榮旗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為夢想和信念奮斗不息。正是有他們得努力,才有共和國今日的繁榮昌盛和國泰民安!
列寧同志說過,“革命的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在我們的革命隊伍中還有一批人,經受不住敵人的摧殘折磨,最終屈服在敵軍特務的威逼利誘之下,背叛了黨,背叛了人民,給組織造成了重大的損失。這種人是偽君子,真小人。他們打著革命的旗號,卻沒有真正的革命勇士們那份堅定的信念,那份頑強不屈,那份雖死不悔的大氣凜然。所以,在真正的曲折面前,在殘酷的特務分子面前,他們無恥得妥協了,茍延殘喘著。兩種人構成了鮮明的比較,時刻激勵和警示著當代的人們,異常是共產黨員,激勵和警示我們時刻堅持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堅持自身的先進性,純潔性,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的偉大信念,不斷砥礪自我,拒腐防變,自覺抵抗社會中各種糖衣炮彈的襲擊,不做黨和人民的背叛者。
作為一名青年民警,我們應當如何做,才能使得歷史的傳承得擬延續,歷史的期望得以實現?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堅定夢想信念,增長知識本領,錘煉品德意志,矢志奮斗拼搏,在人生白勺廣闊舞臺上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盡情展現人生價值,讓青春在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個人忠誠與背叛的觀后感 篇2
x年9月5日,我校黨員教師在學校統一安排下觀看了這部讓人血脈賁張的《忠誠與背叛》。影片講述的是在“四一二”xx大屠殺的背景下,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內外受敵,外部,來自背叛革命的蔣介石勾結帝國主義勢力,大肆屠殺共產黨和無辜群眾;內部,快速成長擁有五萬黨員的中國共產黨內出現了投敵叛變者、腐化墮落者……嚴峻的形勢考驗著黨。影片經過真實可信的歷史故事,豐富生動的電影畫面,展現了黨的紀律監察組織成立的過程,謳歌了一批忠于黨的事業,維護黨的純潔,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
經過觀看影片,我覺得能否堅持政黨的純潔性是一個政黨能否取得事業的成功的重要保證。我們黨在成立之初快速發展,短短六年內就從五十多名黨員發展到擁有五萬九千多名黨員的規模。發展速度過快,缺乏組織與制度監管,必然導致魚龍混雜,從而給黨的事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列寧以往說過:“革命的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在三段式的影片故事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第一段故事:清除叛徒范阿根的故事。他以往也是一個勇敢堅強的革命斗士,他以往也為革命立下汗馬功勞,他也原本心底善良,可最終為什么還是走上了叛變的道路?范阿根蛻變的道路和如今官場的某些人何其相似?這就像我們聽過的一個老故事,溫水中的青蛙,能夠從沸水中逃生,缺不知不覺溺斃在溫水之中。所以,為了堅持黨的純潔性,除了制度的健全,執行的堅定,更重要的是個人的自律!僅有堅持內心信仰的堅定,才能保證對事業的忠誠;僅有不斷清除內心的私心雜念,才能保證思想的純潔無暇;僅有每一個黨員廉潔自律,才能保證黨的組織的純潔,我們黨的事業才能不斷取得提高!
英雄,亦是凡人!應對親情、友情、感情,是屈從內心的軟弱還是維護信仰的純潔?應對金錢、權勢、美色,是背叛以往的誓言還是堅定忠誠的信念?不一樣的人選擇了不一樣的答案。忠誠者,歷史之柱上將鐫刻其光輝的姓名;背叛者,歷史之柱也必將留下下其可恥的烙印!
個人忠誠與背叛的觀后感 篇3
《忠誠與背叛》,片名的這兩個對立的動詞講述了在清黨的白色恐怖下,不一樣人的抉擇,是忠于黨還是背棄黨。沒有所謂的大腕,沒有當紅的青春偶像,純粹地描述一段歷史,在成本上也許不是鴻篇巨制,但精神價值將生生不息!我在想,是不是有的人生來就是為黨、為國家、為人民而犧牲、奮斗的。看完后,我專門去搜索了一下“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這句貫穿全劇的話語,原文是“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我們就不會被任何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
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應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撒下熱淚!”出自于卡爾﹒馬克思在中學畢業前夕發表的一篇文章《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研究》,我很震驚,為什么一個剛剛中學畢業的人竟能有如此崇高的夢想信念和使命感,而今日的我們為什么在大學即將畢業或人生的終點時,思想境界也達不到這樣,哪怕是十分之一,都說成長背景和環境決定一個人,很多時候或許正確,但不完全正確,同樣的背景,同樣的生存環境,應對生死抉擇、應對金錢誘惑的選擇竟然是大相徑庭。
王荷波、楊匏安,在清黨的白色恐怖下,放棄個人利益、家庭幸福,拋頭顱撒熱血,為共產主義事業奔走呼號,就他們自身的地位而言,獲得榮華富貴很容易,但他們寧愿窮得不能給孩子看病,也一如既往地忠于黨和人民。范阿根,因為自身的賭癮,還不起賭債,就克扣工會用來買槍支的救命錢。
王荷波同志的話引發了我的思考“很難想象,一個參加過三次武裝斗爭的同志,竟然為了貪念錢財,出賣同志,背叛革命”。范阿根,既然能參加三次武裝斗爭,說明他應當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可是在面臨剁手指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賣同志,背叛黨,為什么之前的不怕犧牲變成了之后的茍且偷生?
我究其原因,是因為生活作風很有問題,如果他不好賭,又怎樣會被敵人抓住把柄,威脅性命。而這樣的不良生活作風,在很大程度上是會消磨人的意志的,這也可能導致他之后的革命精神全無。所以,作為一個黨員,就應當抵制不良的生活作風,在那里,我更加深刻明白毛澤東同志強調生活作風建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