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課后反思小結(精選3篇)
《山雀》課后反思小結 篇1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教語文雖然辛苦,但苦中有樂。在課堂上,能借助文本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聆聽學生的心聲,和學生一起收獲成功的快樂,那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可在教學《山雀》這一課后,學生的表現卻令我很失望。課后,我心中暗暗地想:學生的表現雖然不盡如人意,但我是不是不能一味地責怪他們?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
《山雀》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一個有趣的動物故事,作者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寫“我”堵住樹洞里的小山雀,而另一只山雀站在樹枝上不時地尖叫。“我”想象它是為了救它的朋友而掩護和傳送“信息”。這是兩只多么友好、聰明、有趣的山雀呀!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從中體會山雀的聰明、可愛,從而激發學生對動物的喜愛與愛護之情。
由于課文篇幅很長,且對話形式多樣,所以課前,我布置學生回去認真預習,把課文讀通、讀熟。在教學課文四至十七自然段時,為了能讓學生體會到山雀之間友愛互助的精神,我先讓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想通過朗讀自由山雀和被拘禁山雀的對話,來讓學生從中體會山雀的友好、聰明。沒想到朗讀兩遍之后竟然還有些同學不知道該讀哪,對課文內容根本就不熟悉。可見,他們課前根本就沒認真預習。無奈之下,我只好一句一句地講解給他們聽。讀第三遍時才勉強讀對。可想而知,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怎能讀出感情來?又怎能感悟到文本的內涵呢?就連原先設計的課本劇表演也因此沒有時間完成了。
《山雀》課后反思小結 篇2
故事以“我”的觀察為線索,通過山雀的動作、叫聲來想想它們的語言,從而推動故事的發展。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充分自讀課文,讀書后思考:你喜歡文中的兩只山雀嗎?為什么?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然后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兩只山雀說的話讀一讀,聯系上下文說說“我”是根據什么猜想到這兩只山雀的對話內容的。本課有些詞語、句子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我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和指導。如“”警告一詞,讓學生先讀讀上文,讀完后說說知道了什么。再啟發學生想想:“我”此時已走到一旁,不再折磨拘謹中的小山雀,并且“站在那兒等了很久”,洞里的山雀這時候會怎樣想?結果怎樣?而樹枝上的那只山雀見“我”站在那兒沒有走又會怎么想?讓學生仔細琢磨,理解“警告”一詞的意思,體會出自由的山雀那種擔心和焦慮的心情,從而更深層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山雀》課后反思小結 篇3
課文的語言平實、淺顯、流暢,全文敘述有條有理,層次清晰。在教學過程中,我著重抓住了兩條線,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重點,同時也巧妙地化解了文章的難點:
一、抓“海上兇神”關鍵詞,體會航海之苦,探究船員病因。
通過讀文,學生很快能從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讀懂,所謂的“海上兇神”實際上就是“壞血病”,它是由于人體長期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可是,在當時,哥倫布及他的船員知道這是一種什么病嗎?(不知道)得了這病有怎樣的癥狀?(病人先是感到渾身無力,走不動路,接著就會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海上兇神“的可怕。
“那時,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艱苦,而且充滿危險。”這是課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這句話不僅點明了航海的艱險,更暗含了船員們得病的原因:因為在漫長的航海生活中,船員們所能吃到的只有黑面包和咸魚。
二、抓哥倫布情感線索,感受人物心理,探究發現過程。
哥倫布的情感變化是串聯整個故事的一條比較明顯的線索,教學中緊扣這條線索,不僅能突出重點,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主旨。
教學中,引導學生著重體會,哥倫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經有十幾個船員相繼病倒時“心情十分沉重”。那些病重的船員為了不拖累大家,主動要求留在荒島,哥倫布“噙著眼淚點了點頭……”的矛盾心情。當哥倫布的船隊勝利返航接近荒島時哥倫布心情“越來越沉重”。到最后看到他的那些船員劫后余生時的“又驚又喜”。進而引導學生以“重逢”為題,想象說話。把那些在荒島上的船員是如何活下來的,說出來。通過他們前后所吃食物的不同探究治愈“海上兇神”這種怪病的良方,從而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哥倫布得知那些留在荒島上的船員活下來的原因后,并沒有停止探究,而是急切地把他的疑問告訴了醫生,最后才發現了維生素C。這樣文章主旨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許多科學的新發現都是在生活實踐中經過細心觀察、反復研究才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