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課后反思(精選3篇)
春夜喜雨課后反思 篇1
《春夜喜雨》這首詩的教學目標是:
1、有節奏的誦讀本詩,感受古詩詞帶來的韻律美,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以字的品析為切入點,抓住古人講究煉字、煉句乃至煉意的特點,體味詩詞推敲字句的妙處。
3、品讀杜甫,感受杜甫憂國憂民之情。
回顧自己的教學有得也有失,現將課后反思如下:
一、 整體把握,突出詩魂。
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古詩文的“三步教學法”,即一讀、二品、三誦。教給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方法,然后按三步法進行整個教學的流程。
一讀,讓學生初讀課文,初次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而且整體的認知,教師提出初讀的要求,學生有目標的初讀。
二品,在學生初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感悟詩的詩情畫意。
讓學生在讀詩的時候想象畫面。也就是理解詩句。
教師提出更進一步的閱讀學習要求,每詞每句的品析中重點抓住“知、乃、潛、細、俱、獨、重”等字細細品味個中意思,個中深深蘊含著的美妙的意境:開頭用一個“好”字來贊“雨”,并把好“雨”人格化,說它“知時節”,一個“知”字,點出了春天,寫活了春雨。春天是萬物復蘇的生長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應需而降,你看這雨該多么好!當春乃發生的“乃”字,是“即”的意思,“知”和“己”前后互為呼應,使人油然而生贊美之情,面對有靈性,善解人意的春雨,詩人不禁發自肺腑的高呼“好雨”。
其中“潛入夜”的“潛”和“細無聲”的“細”字,用詞精當恰切。所謂“潛”是風輕而不狂;所謂“細”是指雨蒙而不驟,有了風輕雨蒙作鋪墊,才能產生“潤”。這一“潛”一“細”二字,是從聽覺角度寫出春雨綿綿,無聲無息輕輕潤物。
在學生充分自讀、自學、領會的基礎上,進行分組分項討論深究
1.“潛”能否改為“灑”或“落”?“潤”、“細”有什么表達效果?
2.“好雨知時節”、“隨風潛入夜”、“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所用修辭手法有何表達作用?
三誦,學生在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感受詩的美妙與魅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而且充滿激情的誦讀,將自己對詩文的理解與感受通過自己的誦讀表達出來。
通過古詩文的三步教學法使學生感受到古詩文的魅力所在。
二、讀中悟情,提升情感
教師創設情境:好雨當春發生之際,詩人是那樣喜悅、興奮、贊嘆,把杜甫的詩和杜牧、李商隱寫雨的詩進行比較,進而體會到杜甫詩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出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從當時的唐王朝收復失地體會到詩人的憂國憂民。
優點:
1. 引導學生課下收集了大量有關春天的詩詞,為學生自主學習奠定了基礎。
2.為學生創設了符合本課內容的音樂情景,讓學生在投入的情感體驗中誦讀我國古典詩詞,與學生共同分享了精典詩詞的詞句美、韻律美、意境美。
3. 通過幾首寫雨的詩的比較,體會詩人的憂國憂民。
不足之處:
教學中學生基本對古詩文的意境理解透徹,但是對學完課后的提升情感是安排的利用文本空白發散思維,學生口語交際的內容比較少,原因是學生對詩人的了解甚少,沒能體會到詩人那憂國憂民的情感所在,學生的思維也有所局限,造成缺憾。讀詩的時候,沒能讀出層次感.
春夜喜雨課后反思 篇2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經過一學期的摸索,我覺得自主推薦課非授課小組對授課小組有效評價方法至少應堅持兩條標準:1、授課方式,即調動同學們多少感官參與;2、文章解讀到位與否。也就是讓同學們聽懂的程度和興趣。下面用這兩條來反思《春夜喜雨》教學。
有專家對人們掌握知識的效度進行過統計,運用耳、眼、大腦、嘴、手等多種器官學習知識,比單一運用和少量運用時效率要高得多。這也與建構主義原理相吻合。
一般學生自主推薦課是這樣進行:
小老師請同學們自己預讀熟這首詩,接著引導學生自己結合注釋和插圖說出詩意,然后抽生說說表達什么感情,最后以要求同學們背誦結束。在這過程中平常只有少量學生參與,多數時間是小老師唱獨臺戲。學生感官參與極少,學習效率可想而知。其實老師以前也是這樣上課——灌輸式。
我們運用上述標準第一條矯正預讀環節:我們采用自讀、對讀,最后挑戰讀,由學生自個兒任意點名挑戰誰讀得通順流利,甚至有感情,但對這一點不做特別要求,然后由學生點評。因為要在班上個人展示,而且是自己班上學生點名挑戰,有很多不確定性,自己極有可能被抽到,這樣排除了不專心學生的僥幸心理。學生聽到這一點,心里不得不認真準備。自讀、對讀,用眼看文字,用嘴讀聲音,用耳聽反饋正確,用心思考怎樣讀。既考慮自己的,也思考另外一個人的。最后在班級挑戰讀時聽的范圍更擴寬了,這樣在預讀環節知識掌握牢固度迅速提高。而且挑戰讀環節,學生本能對比賽是激情涌動,可以說是熱血沸騰。有一位專家說過:知識只有融進學生自己的激情、血液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對古詩詩意的理解和作者表達的情感,推薦課用得最多的是小老師獨自講解,學生常處于獨自聽的狀態。我們采用第一條矯正這一環節:采用先自學、對學,再群學,小展示、后大展示。大展示時,學生參與度和方式新穎性是評價小組的重點。因為對學生參與度和方式新穎性的評價,各組同學不得不更用心思考,更用心參與,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調動盡可能需要用的感官參與學習。學生在自學、對學、群學過程中,為了疏通詩意、理解感情,就必須要去看書,如古詩、注釋、插圖等,思考知識的準確性,聽別人的觀點,為展示還要用心創造運用新方法,必要時用肢體語言讀古詩,用眼就更不必說了。既有自己的還有別人的,既有獨個兒的,還有合作的。知識的牢固度能不提升嗎?學生在群學古詩時,有可能有時出現錯誤,這已經不重要,知識經過學生的建構,已經深深打上學生的烙印。
在點撥環節,老師就可以就學生的學習錯誤情況進行糾正。這首古詩可以從兩個方面點撥:1、感情濃:對春雨濃濃的喜愛之情。文中好雨、乃發生的乃、潛、潤物、細、花重的重等,這些在隨同學生的展示中點評并講出原因。2、寫作角度多。“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從聽覺寫,“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從視覺寫,“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從想象角度寫。3、古詩情感起伏美。第一句直接敘述,以好雨開頭定調;第二句從聲音角度寫喜愛;第三句黯淡下來;然而第四句轉入想象角度寫喜愛。
灌輸式的自主推薦課中,授課同學比聽課同學掌握知識牢固度強一些,原理在學知識時,調動的感官多一些,如他們在臺上用嘴講,還要看同學們的反應,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這提高的知識少數幾位同學,而且程度也不是很高。大多數同學處于獨聽狀態,單調乏味。我們要防止“新瓶裝舊酒”。轉變授課方式,利用建構主義原理,掌握科學的規律才是關鍵。
春夜喜雨課后反思 篇3
《春夜喜雨》這首詩的教學目標是:
1、有節奏的誦讀本詩,感受古詩詞帶來的韻律美,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以字的品析為切入點,抓住古人講究煉字、煉句乃至煉意的特點,體味詩詞推敲字句的妙處。
3、品讀杜甫,感受杜甫憂國憂民之情。
回顧自己的教學有得也有失,現將課后反思如下:
一、 整體把握,突出詩魂。
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古詩文的“三步教學法”,即一讀、二品、三誦。教給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方法,然后按三步法進行整個教學的流程。
一讀,讓學生初讀課文,初次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而且整體的認知,教師提出初讀的要求,學生有目標的初讀。
二品,在學生初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感悟詩的詩情畫意。
讓學生在讀詩的時候想象畫面。也就是理解詩句。
教師提出更進一步的閱讀學習要求,每詞每句的品析中重點抓住“知、乃、潛、細、俱、獨、重”等字細細品味個中意思,個中深深蘊含著的美妙的意境:開頭用一個“好”字來贊“雨”,并把好“雨”人格化,說它“知時節”,一個“知”字,點出了春天,寫活了春雨。春天是萬物復蘇的生長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應需而降,你看這雨該多么好!當春乃發生的“乃”字,是“即”的意思,“知”和“己”前后互為呼應,使人油然而生贊美之情,面對有靈性,善解人意的春雨,詩人不禁發自肺腑的高呼“好雨”。
其中“潛入夜”的“潛”和“細無聲”的“細”字,用詞精當恰切。所謂“潛”是風輕而不狂;所謂“細”是指雨蒙而不驟,有了風輕雨蒙作鋪墊,才能產生“潤”。這一“潛”一“細”二字,是從聽覺角度寫出春雨綿綿,無聲無息輕輕潤物。
在學生充分自讀、自學、領會的基礎上,進行分組分項討論深究
1.“潛”能否改為“灑”或“落”?“潤”、“細”有什么表達效果?
2.“好雨知時節”、“隨風潛入夜”、“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所用修辭手法有何表達作用?
三誦,學生在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感受詩的美妙與魅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而且充滿激情的誦讀,將自己對詩文的理解與感受通過自己的誦讀表達出來。
通過古詩文的三步教學法使學生感受到古詩文的魅力所在。
二、讀中悟情,提升情感
教師創設情境:好雨當春發生之際,詩人是那樣喜悅、興奮、贊嘆,把杜甫的詩和杜牧、李商隱寫雨的詩進行比較,進而體會到杜甫詩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出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從當時的唐王朝收復失地體會到詩人的憂國憂民。
優點:
1. 引導學生課下收集了大量有關春天的詩詞,為學生自主學習奠定了基礎。
2.為學生創設了符合本課內容的音樂情景,讓學生在投入的情感體驗中誦讀我國古典詩詞,與學生共同分享了精典詩詞的詞句美、韻律美、意境美。
3. 通過幾首寫雨的詩的比較,體會詩人的憂國憂民。
不足之處:
教學中學生基本對古詩文的意境理解透徹,但是對學完課后的提升情感是安排的利用文本空白發散思維,學生口語交際的內容比較少,原因是學生對詩人的了解甚少,沒能體會到詩人那憂國憂民的情感所在,學生的思維也有所局限,造成缺憾。讀詩的時候,沒能讀出層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