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成績反思(精選3篇)
初中歷史成績反思 篇1
一、成績統計
初中七年級歷史成績:平均分:60.6分。民中平均分65.7分;翠橋學校61.2分,雙中61.0分、五中60.6分。平均分60分以下的學校:東坎48.1、六中42.6、十二中37.2。
初中八年級歷史成績:平均分:65.2分。民中70.1分。雙中平均分59.7接近及格分數,其余幾所學校學校均不及格。
初中九年級歷史成績:平均分:73.8分。雙中平均分79.6分,民中79.1分,翠橋學校72分,五中65.1分。平均分60分以下的學校:東坎59.6分、十二中59.2分、六中55.4分。
二、分析與反思
歷史期末考試,從成績上看最好的年級是九年級。九年級采用閉卷考試形式,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其中成績最高的是雙峰寺中學平均分79.6分,平均分達到及格以上有四所學校,有三所學校未達到及格成績,其中東坎中學、第十二中學平均分接近60分。
從命題難易程度上看,我認為最難的是八年級歷史,八年級歷史上冊作為中考重點考察的內容,知識量大,涉及范圍廣,為盡早連接中考,從試題的題型,到考查內容,盡量向中考靠攏,但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講,教學時間較短(每周兩課時),學科壓力最大,加之試題類型較新穎,難度相對較大,因此成績很不理想。除民中成績及格以外,其余學校均未達到及格分。
七年級成績最高的是民族中學平均分65.7;翠橋學校、雙中、五中均達到及格分數,但其余三所學校成績很不理想,尤其是十二中平均分37.2分,創歷史最差記錄。
本次考試注重能力立意,側重于考查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的能力與方法,以推動學習方式的轉化。七年級是學生學習歷史的起始年級,盡管古代史未列入中考考試范疇,但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試題中既要考查古代歷史重點史實,又要體現一定的趣味性,同時還要引領師生養成良好的歷史思維習慣,為今后歷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七年級歷史教學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因此我在命題中確實下了一番功夫,有結合歷史圖片,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讀圖題,有結合歷史朝代更迭的歌謠填寫朝代名稱的圖表題,有閱讀材料獲取歷史信息的材料題,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古代治學嚴謹、成績斐然的杰出科學家——賈思勰,我想通過古代歷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明的熱情,同時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學生成績欠佳。
八年級試卷以“中華民族屈辱、抗爭”為主線,從“洋務運動”“維新變法” “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團結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等方面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考查。同時,以“學生發展為本”,密切聯系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在試題模式上力求與中考接軌。從題型變化、情境創設、主題立意、設問角度、答案設置、情感體驗等方面增強試題的探究性,試題中加大了探究性問題的考察,有助于推動學習方式轉化,真正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歷史課堂。同時,也使廣大歷史教師的教學理念得到提升與轉變。但是由于本人太想讓八年級的教師、學生較早地了解中考,所以在命題上把一些中考的試題借鑒過來,加大了試題的難度,反思今年的八年級歷史試題,難度確實較大,在今后的命題環節上,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降低難度。
九年級由于各校進度不太一致,所以考試范圍統一定為世界史上冊,題型與中考一致,試題難易適中,側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試題力求多創設歷史情景,對學生感悟體驗歷史及形成正確史觀有一定的裨益。從全區成績上看各校對世界史上冊的掌握程度較好,有四所學校超過及格線,兩所學校接近及格分,一所學校平均55分以上。但本次考試,內容相對來講較少,年后仍有兩所學校剛開始進行世界史下冊的學習,時間緊,復習任務重。因此需要任課教師及時總結前一階段教學中的問題,下大力量抓好課堂教學。
縱觀今年的歷史成績,民族中學、雙峰寺中學各年級成績均名列全區前列,第五中學、翠橋學校七、九年級成績達到及格分數以上,盡管各校或多或少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成績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嚴格執行課程計劃、落實課程標準。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充分發揮教研組作用,發揮團隊優勢,建立一支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教師隊伍,認真落實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和雙橋區五步教學法,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嚴把備課關,努力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
三、對今后歷史教學的啟示
1、任課教師要精心設計打造每一節課,做到當堂知識當堂鞏固消化,向45分鐘要質量。
2、教師要不斷轉變教育觀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每節課都學有所得。這是提高成績的關鍵。
3、教師要努力學習,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要提高歷史任課教師的管理課堂能力,能靈活地駕馭課堂。做到用教材去教,而非照本宣科,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挖掘拓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4、教師要重視學生歷史興趣的培養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逐步培養客觀評價歷史人物、公正判斷和評價社會事象、分析歷史事件內在聯系、概括事物本質的能力。
5、加大歷史教師培訓力度,開展年級間、校際間教研活動,認真研究探討各種課型的教學模式,使所有任課教師都能勝任所教年級的課程。
初中歷史成績反思 篇2
――――淺談如何教會學生學習歷史
未來學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我鉆研問題、缺乏預見潛力的人。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潛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這一學科的知識有著具體性,它包括具體的時光、地點、人物、條件、過程、地位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即每一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這就要求學生鍛煉思想,獨立鉆研,透過動腦、動手、動口,獨立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此外,在歷史教學中還務必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歷史知識的潛力,包括培養學生利用已學歷史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的潛力,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認識此刻、預見未來,“鑒古知今”、“鑒往知來”的潛力。
“授之以漁”是我國歷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我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打開信息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潛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閱讀潛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料。由于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透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后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經過一段時光的訓練,學生逐漸學會模仿教師編寫提綱,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資料的基礎上進行試編。學完一個單元后,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征,從而把新聞記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講完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1789──1814年的法國》時,要求學生列圖表分析英、美、法革命進程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務必經歷激烈、曲折、反復的斗爭這一歷史規律。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能夠到達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潛力的目的。這是因為:首先,學生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務必先仔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它們所處的地位,才能把知識點有效排列起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干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其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務必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概括,透過思考使教材資料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思維潛力的發展。第三,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后,能夠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一類歷史現象
的知識結構,這有利于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象的共同點,同時由于具體現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分同類現象的不一樣點,對培養學生比較歷史現象潛力有用心好處。第四,學生在復習、整理編寫歷史結構時,能幫忙自我迅速查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從而進行針對薄弱環節的復習,提高復習效率。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潛力
歷史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思維潛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學生由于受傳統偏見的影響,仍認為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為此,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資料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我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我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我的思維和想象,發展他們的智力。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做好幾點:
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如講華盛頓會議,先讓學生概括背景、時光、地點、資料結果,然后進一步設疑: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否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什么?從而揭示出帝國主義的矛盾,為這一體系的崩潰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太容易會流于平淡,學生不屑于回答,更無助于啟發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第三,要激發思維興趣。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透過設疑,創設一種搞笑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例如,講《美國內戰》前,教師首先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明白《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爭。”那么這部書導致了什么戰爭呢?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我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資料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開始講世界史時,首先指導學生看教科書前的目錄,然后教師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征、基本資料等。在講世界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確務必抓住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發生、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戰爭,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就應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能夠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資料;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于“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資料;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后有練習題的資料。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幫忙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后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后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趣味記憶法。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統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侖,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
初中歷史成績反思 篇3
一、試卷分析
總的來說,這是一份質量較高的試卷。
二、學生答題狀況分析
學生答題狀況總體上不是太好,主要表現為尚未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基礎知識有些薄弱;缺乏深入思考問題的潛力等。下面就各題狀況做一簡單分析:
第一大題選取題滿分40分,學生一般得分在30-36。其中3、9、13小題錯的學生最多。
第二大題簡答題滿分16分,學生一般得分在13-16分。總體上較好。
第五大題探究題滿分16分,學生一般得分在10-14分。本題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學生的答題狀況出現明顯的兩級分化。其中,1、3問聯系最為密切且分值均較大,學生要答對基本上兩題都對,要錯都錯。這是造成兩級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整改措施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問題導學,逐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潛力。
第二,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入手,強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幫忙學生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第三,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進一步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幫忙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以方便學生梳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