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懷古課后反思(通用3篇)
潼關懷古課后反思 篇1
一曲沉郁蒼涼的歷史悲歌──張養浩《潼關懷古》的主題及其它張叢林峰戀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曲作家張養浩的這首《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一支思想進步內容豐富的小令。作品通過懷古,揭示了這樣的歷史事實:歷代王朝的興亡盛衰,給人民百姓帶來的只是苦難,封建王朝的統治都是建立在百姓尸骨之上的,興則大興土木,榨取人民血汗;亡則兵禍連年,到處都是置人民于死地的屠宰場。小令從大處著眼,反映了深刻廣闊的思想主題。作者以深沉蒼涼的筆調,吟唱著一曲滄海桑田文明演進的歷史悲歌,它引發著千萬讀者對人類文明歷史的沉重思考。要揭示這支小令深刻的主題,有必要對它的內容予以詮釋。小令開頭寫作者登臨潼關,壯麗山河盡收眼底。“峰巒如聚,波濤如怒”,作者給我們勾勒了一幅雄偉壯闊的山河圖。“峰巒”寫華山,“波濤”指黃河。
一個“聚”字,寫出了華山峰巒疊嶂,峭壁嶙雄偉峻拔的氣勢;一個“怒”字則把黃河的那種洶涌澎湃、氣勢磅礴、一泄千里如萬馬奔騰的圖景給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潼關懷古課后反思 篇2
詩詞教學向來覺得是難題,其中最難的是設計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詩詞的意境。這次的《詩詞曲五首》里,上的最成功的應屬《山坡羊·潼關懷古》這一首元曲。一般以往教這首詩都是屬于應付式的,讓學生記住名句就算了,而這次用了一次在外聽課的思路去上,收獲甚多。課堂中,開始提出的是字詞學習,學生很容易接受,我列出了四個詞“山河表里、躊躇、宮闕、苦”然后在對這個四個詞的背后的含義進行挖掘,逐漸深入到課文的思想情感。
通過“山河表里”讓學生了解潼關的地理位置,并利用漫畫的形式,讓學生理解作者所用“聚”“怒”的表達效果,這個環節學生的興趣很高,因為簡筆漫畫的形式他們覺得很新奇,又在學生的理解中不斷改進,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然后介入資料介紹潼關的地理位置,寫出其作為戰略位置的重要意義。“宮闕”一詞很簡單,但如果介入當年秦朝當年建造 “咸陽宮”時所需時間,這一詞就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與百姓的艱辛,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是一個問題——“假如讓你們去修建‘咸陽宮’你去不去?需要多少年建?”,學生紛紛猜測“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的都有,這時我說“我給大家講一組數據。當初修建咸陽宮,秦始皇動用了40、50萬人,經歷了幾年才蓋好。
你們全班才50個同學,是他們的萬分之一,他們用了幾年才完成,你們大概要幾萬年吧。如果你們能活到現在,做了20__多年,我想咸陽宮的地基說不定還打好呢。”然后補充“咸陽宮,幾十萬人花了幾年時間才建好,但是不到一百年就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不久漢朝開始了,又建了宮殿,然后又變成了土。就這樣宮闕毀了又毀,百姓建了又建。”學生在笑過之后陷入了沉思。“躊躇”詞介入了幾位詩人在描寫離開國都時的惆悵,寫出詩人為何“望西都,意躊躇”,張養浩不僅為宮闕成土而傷心,還為百姓心血白費而傷心,還為百姓即將重修宮闕的痛苦而傷心。
在賞析文章中心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時我用了兩個句子作比較,“興,百姓福;亡,百姓苦。”,“興,也任他;亡,也任他。”突出張養浩為百姓疾苦而憂慮,敏銳地指出朝代更替,最苦的都是百姓。通過幾個詞語,既生動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能深入探討文字背后的意義,并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直指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的百姓疾苦及其根源,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潼關懷古課后反思 篇3
詩詞教學向來覺得是難題,其中最難的是設計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詩詞的意境。這次的《詩詞曲五首》里,上的最成功的應屬《山坡羊·潼關懷古》這一首元曲。一般以往教這首詩都是屬于應付式的,讓學生記住名句就算了,而這次用了一次在外聽課的思路去上,收獲甚多。課堂中,開始提出的是字詞學習,學生很容易接受,我列出了四個詞“山河表里、躊躇、宮闕、苦”然后在對這個四個詞的背后的含義進行挖掘,逐漸深入到課文的思想情感。
通過“山河表里”讓學生了解潼關的地理位置,并利用漫畫的形式,讓學生理解作者所用“聚”“怒”的表達效果,這個環節學生的興趣很高,因為簡筆漫畫的形式他們覺得很新奇,又在學生的理解中不斷改進,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然后介入資料介紹潼關的地理位置,寫出其作為戰略位置的重要意義。“宮闕”一詞很簡單,但如果介入當年秦朝當年建造 “咸陽宮”時所需時間,這一詞就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與百姓的艱辛,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是一個問題——“假如讓你們去修建‘咸陽宮’你去不去?需要多少年建?”,學生紛紛猜測“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的都有,這時我說“我給大家講一組數據。當初修建咸陽宮,秦始皇動用了40、50萬人,經歷了幾年才蓋好。
你們全班才50個同學,是他們的萬分之一,他們用了幾年才完成,你們大概要幾萬年吧。如果你們能活到現在,做了20__多年,我想咸陽宮的地基說不定還打好呢。”然后補充“咸陽宮,幾十萬人花了幾年時間才建好,但是不到一百年就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不久漢朝開始了,又建了宮殿,然后又變成了土。就這樣宮闕毀了又毀,百姓建了又建。”學生在笑過之后陷入了沉思。“躊躇”詞介入了幾位詩人在描寫離開國都時的惆悵,寫出詩人為何“望西都,意躊躇”,張養浩不僅為宮闕成土而傷心,還為百姓心血白費而傷心,還為百姓即將重修宮闕的痛苦而傷心。
在賞析文章中心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時我用了兩個句子作比較,“興,百姓福;亡,百姓苦。”,“興,也任他;亡,也任他。”突出張養浩為百姓疾苦而憂慮,敏銳地指出朝代更替,最苦的都是百姓。通過幾個詞語,既生動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能深入探討文字背后的意義,并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直指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的百姓疾苦及其根源,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