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的名人事例(精選4篇)
反思的名人事例 篇1
雨果和巴爾扎克是世界文壇的兩位巨人,同時,他們也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巴爾扎克專程到雨果家里去拜訪。一踏進雨果豪華典雅的紅磚寓所,巴爾扎克頓時就感覺到一種大宅的富足氣派,屋內不僅裝飾華麗,而且還有不少考究的雕飾物品。
巴爾扎克饒有興趣地參觀起了雨果的寓所。在參觀雨果的書房時,巴爾扎克一不小心,將桌上的一個筆筒碰倒在地。只聽“啪”的一聲,筆筒當即就摔得四分五裂。見此情景,巴爾扎克不由得緊張起來,心里滿是愧疚:要知道,這可是雨果最喜歡的筆筒,他一直都用它來插筆。
隨后,巴爾扎克一臉歉意地向雨果連連賠不是,請求得到雨果的諒解。誰知,雨果一點也不生氣,他笑呵呵地說道:“你不必內疚。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它只是一件很普通的用梨木做的贗品而已。它竟然欺騙了我這么長的時間,我正恨不得扔掉它呢。”聽了雨果的這一番解釋,巴爾扎克這才如釋重負。
其實,那個筆筒是一件制作考究、年代久遠的真品,而且價值不菲。即便筆筒被摔爛了,雨果也舍不得扔掉它。等巴爾扎克走后,雨果把殘缺的筆筒碎片全部拾撿好,并將它們精心地珍藏了起來。
原來,雨果是不想讓巴爾扎克有顧忌、有壓力,所以才編造了這樣一個美麗的“謊言”。因為,雨果知道:雖然筆筒價值不菲,但相比之下,倆人之間的情誼更珍貴,畢竟友誼是無價的。
反思的名人事例 篇2
20__年,對于今年57歲的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來說,絕對是不平凡的一年:美國紐約市將一條新建馬路命名為“馬友友路(Yo-YoMaWay)”,總統奧巴馬還親自為他戴上了象征著平民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勛章!
馬友友的父母都是畢業留美的華人,在華而街做經濟研究員。從馬友友一出生,父母就為馬友友設計好了人生路線:做一位出色的經濟人!馬友友還沒有學會講話,他們就已經開始教認數字,所以馬友友最先學會說的話并不是“爸爸媽媽”,而是“一二三……”,兩歲時,他的父母就開始教他算術。馬友友在一種受命式的努力中,機械地過完了自己的童年。讀小學的時候,馬友友是學校的“數學之星”,在許多數學競賽中奪了大獎,馬友友的父母、老師和同學都為他而開心,但馬友友自己卻覺得,這絲毫沒有樂趣可言。
有一個傍晚,天色不太好,馬友友在放學路上怕被雨淋,就從一條非常偏靜的小路上往家里跑,在一幢老房子院子外面,他聽到了一種極為美妙的音樂,那流水一般優美的旋律很快吸引住了馬友友。他停住腳步往院子里面看去,只見一位老人正在拉大提琴,那位老人拉提琴的神情無比陶醉,身體隨著音樂而輕輕晃動,眼前的畫面不禁讓馬友友輕嘆了一聲:“如果我能奏出這么美妙的音樂該多好啊!”就在這一瞬間,馬友友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并不是數學,而是音樂!
沒多久,那位老人發現了馬友友,他走過來把馬友友請進了院子,在演奏了許多美妙的曲子之后,還為馬友友講了許多關于音樂的動人故事,這一切,都使馬友友完全迷戀上了音樂。那時候的美國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和補習班、興趣班,而馬友友的父母則把馬友友放在了一個數學培訓班里,可是馬友友興趣并不在這里,他時常“逃學”,溜到老人那里去聽音樂,學拉大提琴。結果不難想像,他的數學成績在下降,很快,他的父母也發現了這些問題,于是把馬友友叫到身邊來說:“以前的事情,只要你改正就行了,以后,你一定要用心學好數學!”
“為什么一定要學習數學?”馬友友反抗說,“我并不喜歡數學!”
“你只有學好數學,才能和我們一樣做一位出色的經濟師,甚至可以比我們更出色,成為一位偉大的數學家!”馬友友的父母告訴他說。
“為什么一定要和你們走同一條路呢?我覺得音樂是最能讓我開心的東西,而且我認為能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得更好,那樣我會更開心!”馬友友堅定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覺得,自己的人生之路一定要自己來把握方向,絕不能讓他人來操縱,哪怕是父母。
從那以后,馬友友就經常去那位老人那里學習音樂,不久后,他的父母終于被他的堅持打動了,替他在一個音樂培訓班里報了名。任何人一旦做起真正是自己喜歡的事情,進步都是特別快的,到中學畢業的時候,馬友友就在曼哈頓得了全市學生音樂會的一等獎,并前往哈佛大學就讀。也就在這些時候,他的音樂名聲逐漸大了起來,許多重要的交響樂團以及包括鋼琴家伊曼紐爾?艾克斯在內的音樂大師都向他發來邀請,與他一起演奏和表演。
在之后的多年里,馬友友在音樂路上探索不斷、一路向前,多次受到白宮邀請演奏音樂,而且還多次獲得“唐大衛獎”和“格萊美獎”,成了一位名震國際的音樂大師!20__年,馬友友被聯合國任命為和平大使;20__年2月15日,馬友友德國默克爾、美國前總統老布什、“股神”巴菲特一起,接受了由美國總統奧巴馬新自頒發并戴上的象征著平民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勛章。
當晚,戴上總統自由勛章后的馬友友無比感慨地說:“自己的人生只有一個主人,那就是我們自己,行走在自己鋪設的人生軌跡上,一定是最開心最能取得成就的!”
反思的名人事例 篇3
他學習成績很穩定,從上學第一天開始,總是在倒數幾名徘徊。
整個小學生涯,都沒有特別擅長的科目,以致于今時今日采訪他當年的同學,大多數人對他都沒什么印象,太普通了,成績也不好。好在有一個同學還記得他——每次考試成績出來,他的臉上都是陰天。
小學的幾年中,他被生物學深深吸引,甚至在學校養過上千只毛毛蟲,看著它們變成飛蛾,這算是他給人最特別的記憶,只因在當時引起老師同學的強烈反感。
15歲時就讀于伊頓公學,如愿讀上生物課,這是他最喜歡的課程,但是,他的生物課成績在250個男學生里面排名倒數第一,其他理科成績也牢牢墊底,被同學譏笑為“科學蠢材”。當學科的成績是最后一名的時候,還夢想將來要做這個學科的科學家,確實讓人覺得荒謬可笑。
他的老師加德姆寫了一份報告:“我相信他有成為科學家的志向,但以他現在的表現來看,這真是萬分的荒謬可笑”。這位教師還覺得他“無法明白最簡單的生物學事實”,繼續教他“簡直是浪費彼此的時間”。
盡管自己成績很差,老師也認為堅持下去沒有希望,但他自己沒有放棄,繼續自己的想法,他覺得哪怕不能成為科學家,也要滿足自己的愛好。
中學畢業申請牛津大學時,由于成績不佳,他被古典文學研究系錄取。招生主任找到他,跟他說,牛津可以錄取你,不過有兩個條件:第一,必須馬上來上學;第二,你不要學習入學考試的科目。
也就是說,牛津大學錄取他的條件,是不允許他研究生物專業,或許在老師看來,以他的成績,真的不適合做科學家。不如去學習他所有成績中看起來相對還不錯的古典文學,這或許是老師對一個孩子的關心,堅持固然重要,但錯誤的方向,只會讓人離成功越來越遠。
但是,他仍然對生物學情有獨鐘,在牛津大學學習一年的古典文學后,他申請轉入生物系,再次被老師拒絕,老師聽聞過他的生物成績,不愿意他的加入。盡管不被人們相信,他還是堅守自己的愛好,曲線選擇了動物學研究,這跟生物學,有莫大的關系。
這一次,不僅僅是老師,連一直支持他的母親,也反對轉系,在母親看來,英國的古典文學,是世界出名的專業,放著這么好的課程不學習,選擇一個冷門的動物學,還是他成績很差的專業,簡直是一件瘋狂的事。
他有點倔強,一如既往堅持自己的意愿,拗不過的家人,只得放任他的選擇,如愿所償,他終于開始自己喜歡的科研生涯。此后的時間,他把所有精力交給了生物研究,可是,他還是“太笨了”。一批的同學,有的生意興隆,有的出版了小說,甚至在生物研究的專業也有同學出了成績,只有他,還是默默無聞,不知道在折騰些什么。
喜歡的興趣,而不是成績的指引,讓他能頂住所有的壓力,最終在生物學領域“化繭成蝶”,1958年,在完成博士學位時,他從蝌蚪細胞提取出完整細胞核,成功克隆了一只青蛙,一舉成名,被稱為“克隆教父”。在牛津讀完博士后,他又在加州理工學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從1971年開始,他一直在劍橋大學工作,如今,79歲的他現在仍堅持全職工作。20__年,他以在細胞核移植與克隆方面的先驅性研究榮獲“諾貝爾生理學獎”。
約翰·伯特蘭·格登,曾經最差的學生,64年以后的今天,成為公認的同時代最聰明的人之一,在他現在工作的劍橋大學辦公室,還掛著當初老師給予的那份最差報告,他用此告訴自己:面對愛好,即使失敗也不要放棄。
喜歡,就堅持奮斗下去,哪怕你是最差的那一個,無關成功,因為喜歡,便是最好的理由。
反思的名人事例 篇4
一百多年前,一位窮苦的牧羊人帶著兩個幼小的兒子替別人放羊為生。
有一天,他們趕著羊來到一個山坡上,一群大雁鳴叫著從他們頭頂飛過,并很快消失在遠方。牧羊人的小兒子問父親:“大雁要往哪里飛?”牧羊人說:“它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過寒冷的冬天。”大兒子眨著眼睛羨慕地說:“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樣飛起來就好了。”小兒子也說:“要是能做一只會飛的大雁該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會兒,然后對兩個兒子說:“只要你們想,你們也能飛起來。”
兩個兒子試了試,都沒能飛起來,他們用懷疑的眼神看著父親,牧羊人說:“讓我飛給你們看。”于是他張開雙臂,但也沒能飛起來。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說:“我因為年紀大了才飛不起來,你們還小,只要不斷努力,將來就一定能飛起來,去想去的地方。”
兩個兒子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并一直努力著,等他們長大——哥哥36歲,弟弟32歲時——他們果然飛起來了,因為他們發明了飛機。這兩個人就是美國的萊特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