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精選5篇)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 篇1
登上地球之巔,是王富洲等人的堅定目標,哪怕是歷經千險萬阻,獻出生命。在這種精神驅使下,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超乎生理條件和自然條件的非凡精神,正是本文深深打動人的地方。抓住這一點進行教學,對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行為,幫助學生遷移到自身的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無疑是有益的。另外,團隊的合作精神、對科學與理性的尊重、對類似行為進行的反向解讀,對多元思考的鼓勵,都可進行教學解讀。
設計則意在將我們的閱讀視線指向一個不太被人關注的群體,關注探險活動中的王連滿之類的人物的故事,與《偉大的悲劇》中的奧茨進行比較閱讀,體味探險活動中團結協作、為集體而勇于犧牲的可貴精神,這也是決定探險活動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讓學生體會合作的精神。
再提一下當時課堂中的一個小插曲。當學生提到“其他三個人為什么把劉連滿一個人留下”這個問題時,我覺察到提問者是想說他們見死不救,并且有好些附和的聲音。我欣賞他們并沒有被偉大的事業所蒙蔽,而是對一個個體生命給以了關注,但也不贊同說其他三個是見死不救。我沒有直接發表意見,而是讓他們形成兩派,進行辯駁,他們很快達成了共識。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 篇2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從珠穆朗瑪峰北坡成功登頂,書寫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紀錄。這篇課文,以時間為序,記敘了四位勇士攀登珠穆朗瑪峰巔的經過,贊美了登山運動員們赤誠的愛國之心,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崇高的獻身精神。我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重點考慮了以下問題:一、如何導入。我以《珠穆朗瑪》這首歌曲、欣賞珠穆朗瑪峰的圖片及參與登山活動的三名英雄的照片導入新課,把字詞教學環節放在其后,探究課,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是閱讀教學的基礎。思來想去,我決定在課前設置預習環節,讓學生解決字詞問題,然后在課堂上檢測。
檢測完以后再讓學生了解、欣賞珠穆朗瑪及登山活動。這樣為下面的教學進行有效的鋪墊,為學生閱讀文本創設情境!感受:這樣的設計,效果確實很好,課堂上先指導學生學習了字詞,然后再導入課文的學習,使導入環節和后面環節連貫自然,有一氣呵成的感覺。二、如何讓學生體會英雄身上的優秀品質。在這一教學環節上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讓學生復述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過。緊接著讓學生明確英雄在登山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他們是靠什么戰勝困難的?你從英雄身上應該學習他們什么品質?問題逐步展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感受:這一環節給學生讀課文的時間短了,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能緊緊地扣住文本,有的學生在談自己應學習英雄的品質時,談的空泛,沒有深入的理解文本,抓住問題的實質。
這讓我感到中心環節的失敗。本來還應有拓展延伸的環節,可由于時間不夠還沒來得及完成。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領悟到在備課時確實應該認真多備學生,多考慮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這樣效果會好一些。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 篇3
我認為這節課我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足之處在于:我讓學生找在文中哪些地方體現英雄的精神時對學生引導的不夠,學生提取課文內容的要點不夠準確,有的說:“一整段都說明了英雄的某一種精神”。我認為應該引導學生讓他說準確,可以到某一句話,甚至是某一詞語。還有在講文章寫法時,我有些過急,沒有很好的去傾聽學生的看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使學生被動的接受,沒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會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者。我還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做好語文教學工作。
后來在2班級上這一課時,我把第6步納入第5步師生小結中,改為: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探險的經歷,在這一課即將結束時,你還想說什么,請用一句話表述。這樣改是因為我覺得第6步單獨設計是很好的,但與整堂課不協調。后經細想,自己也認識到確實與最初的設計取向不統一,于是改了,改后的效果更好。學生有以下一些發言:無限風光在險峰,只有勇敢者才能領略得到;有志者,事竟成;我們的學習離不開大家的團結協作;爬得越高,所見就越多……還有一位同學稍改《偉大的悲劇》中的一個句子說道: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斗中失敗了,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 篇4
我們的課堂上,常常是老師預設的內容太多,學生生成的東西不多,有時還為了老師的預設,犧牲了學生的生成,這很明顯有些本末倒置了。教師在課堂上應為學生提供思維和展示自我的空間。就像石老師說的,不妨讓學生走上講臺,當一回小老師。對于超前學習中學生可以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識就由學生來講。我覺得師生角色的相互轉換,有利于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值得一試。
同時設置“質疑臺”,讓學生說疑惑提難點,比一比誰有一雙火眼金睛,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看一看誰是智多星,最能幫同學解惑答疑。還可以進行“風采展示”背佳作賞美文等等活動,這樣其主動性、積極性等內在動力得以充分發揮,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總而言之,一超四有效的教學模式的實踐完善任重而道遠,眼前關鍵是要把大問題分解成許多小問題,一個一個地深入地去分析,然后去解決它們。我們堅持不斷地反思研究實踐,努力成就心中的那份教育夢。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 篇5
縱觀我此次教學,有如下幾點不如人意:
1、課堂限制過多,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一次在八班教學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自由展示,不限內容,不限形式,結果亂哄哄一片,展示內容毫無章程,不過十五分鐘左右,學生已無話可說(當時本是下午上課,學生也昏昏欲睡,課堂也受一些影響)。第二次上課,根據課堂情況,我將展示內容調整為分版塊展示,我拋出問題,由學生解答,提問中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結果課堂上卻呈現出沉悶的狀況,完全成了老師主導的一場戲,過多的框架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活動,問答式讓學生放不開手腳,如同一個個提線木偶一般進行著拙笨的演出。反思我的教學中,課堂限制過多,似乎仍沿襲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師問生答,由師主導了整個課堂,做一些重復勞動,毫無效率,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2、展示形式單一,教學設計不夠合理。
如何以形式多樣的展示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一超四有效模式成敗的關鍵,而本節課中依然存在展示形式單一的問題。整堂課基本就是每組一個代表回答問題,其他人只是充當觀眾看客的角色,思想游離于教學之外。究其原因還在于沒有提高學生展示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激勵過少,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同時教學環節設置不夠科學合理,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內涵。今后自己在設計教學時還得更多的精研教材,琢磨教法,完善教學環節。
3、課堂缺失了語文味,教師語言不簡潔。
本節課中我只抓住人物的精神分析,沒有深入地品讀語句,且課堂讀得很少,缺少語文味。語文課的中的是語言文字的欣賞和學習,我應就文本細讀,抓住關鍵詞和嘗試朗讀使學生仔細領會言語內在精細之處,細細品味積累文學作品的語言。同時課堂上老師說的太多,啰嗦的言語令課堂失色,語言太隨意,這些本就是一個語文老師最大的忌諱,必須重視,平時多錘煉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