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課堂反思(精選3篇)
有的人課堂反思 篇1
《有的人》是1949年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所以我設置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詩中所運用的對比寫法及其表達作用。2.反復誦讀,品味詩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3.領會詩歌內涵,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
課上完了,現作一點反思,愿得到同行的指點。
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我想詩歌應通過誦讀來領悟它的內涵。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對比朗讀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說說什么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該如何去做。
在朗讀指導中我采取了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好多學生甚至能當堂背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有的人課堂反思 篇2
語文學科,作為德育材料是豐富而生動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適時地進行德育滲透。
于是,有感情誦讀了課文之后,我引導學生討論:1.結合古今中外的實例,你覺得哪些人雖生實死,哪些人雖死猶生呢?2.這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詩,告訴我們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3.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什么樣的生命才有意義?你能從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品中得到關于生存意義的啟示嗎?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要像魯迅先生那樣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熱愛人民的人將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
事實證明,善于捕捉時機的德育滲透,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地為了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德育,或者脫離了教育最佳時機而盲目的空洞說教,則顯得蒼白而無力。
以上是我覺得這堂課做的較成功的地方,要說不足吧,就是當堂訓練——與課本P205與泰戈爾的《某人》比較閱讀沒來得及完成,有點小小的遺憾。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探索,追求課堂的有效與高效。
有的人課堂反思 篇3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喜歡看到直觀的圖片和動畫等我在引入課題時,為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首先給他們出示了一個有趣的謎語。這則謎語比較簡短簡單,所以讓他們自己讀讀謎語猜一猜。學生的學習情緒一下被調動了起來。如教學本課時,當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出每種小動物的叫聲后,我讓學生學者小動物的樣子熱情的和蜘蛛打招呼,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一個個都在學各種小動物的叫聲!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自覺學習語文的不竭動力?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激發學習情趣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教師應不失
時機的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熱情主動的“我要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中識記生字寶寶,教師就必須在課前精心備課。在這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記住“絞絲旁”我特意用醒目的紅筆進行板書。并且讓學生跟著我一筆一劃地書寫。使學生在視覺上得到強烈的刺激,同時通過書空字讓學生有了一個動手實踐的過程。從而達到牢牢識記該部首的目的。
課堂是藝術,藝術需要我們的智慧,智慧來源于豐富的教學經驗。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重積累自己的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