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政府工作安排
扎實推進新農村及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五大工程”:一是全面開展“森林宜春”建設。緊緊抓住我省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戰略和我市建設“國家現代林業示范市”的契機,大力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努力形成“生態系統完備、林業產業發達、森林文化繁榮、人居環境優美”的綠色發展體系。2011年,確保完成植樹造林35.27萬畝;創建綠色示范集鎮53個、綠色示范村莊200個,建設省級城市森林(濕地)公園10個。二是扎實推進農村清潔工程。進一步加強領導,加大投入,落實責任,推廣宜豐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逐步建立農村環境整治管理的長效機制,為順利實現“一年試點啟動、兩年面上推開、三五年大見成效”的總體目標奠定基礎。三是扎實推進和諧小康家園示范村建設。繼續以行政村為單位,以產業為特色,采取領導掛、部門聯、企業幫的辦法,努力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配套功能完善、集中連片的農村新型社區。四是扎實推進水利工程建設。突出抓好水庫除險加固、農村水利建設,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加快水利項目前期工作,不斷完善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與鄉級水務站建設。切實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五是扎實推進農村路橋建設。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全面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繼續按照“縣(市、區)長負總責、一橋一領導”的要求,推進農村渡改橋工程,抓好工程建設節點和項目資金配套工作,嚴格項目資金和工程質量管理,確保年底竣工通車率達到100%。
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和強農舉措。扎實開展減輕農民負擔專項治理工作,緊盯農民建房、農村中小學收費、“一事一議”收費等重點領域,保持對加重農民負擔行為打擊的高壓態勢,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涉農補貼,加大對農業農村項目的監督抽查力度,確保政策落實不走樣、農民群眾得實惠。采取發放培訓券的形式,積極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大力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和“金藍領”等農民教育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素質和增收致富能力。創新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獨生子女傷殘死亡特別扶助等九項規定政策。
(三)加大中心城及城鎮群的建設力度,全面提升城鎮化水平
進一步增強中心城的輻射帶動功能。以執行《宜春市中心城總體規劃(2011-2030年)》為契機,圍繞“把宜春建設成中部地區最佳宜居城市”目標,全面推進“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園林城市創建,繼續大力實施“13579”綠色工程,鞏固提高城市創建和城市管理成效,力爭今年中心城在全省率先獲得“省級生態園林城市”稱號。加速推進人口倍增計劃。繼續抓好機場a線和b線道路、明月立交橋、盧洲大橋、宜春南路貫通、環城西路320國道改造、秀江東路延伸二期建設,盡快完善中心城區的基礎框架和服務性功能設施;抓緊宜陽大廈和文化藝術中心的裝修施工,確保2011年全部交付使用;加大舊城改造力度,開工建設錦繡大橋、明月大道,適時啟動狀元洲公園改造、沿河中路改造、秀江西路改造、盧洲路延伸等項目建設。
切實推進縣城建設。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精心組織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的編制工作,加快以宜春中心城為中心,以縣市城區為次中心,以鄉村集鎮為接點的城鎮群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積極策應中心城創建生態園林城市活動,加大縣城生態園林建設力度,已獲得省級園林城市的縣市要積極啟動創建省級生態園林城市工作;正在創建省級園林城的,要爭取申創成功。進一步做活經營城市文章,按照“做大縣城、做強經濟、提升老城區、拓展新城區”的發展思路,堅持“四個優先”,即:規劃優先,大手筆、高檔次做好縣城規劃,拉大城市框架,增強縣城承載功能;拆遷安置優先,進一步加快城關地區危舊房拆遷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優先,加快城關地區路網建設;社會事業優先,不斷完善城市功能,聚集人氣,致力提升城市的檔次和品位。
努力加快小城鎮建設。以建制鎮為重點,加快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加大空心村改造,增強服務“三農”能力,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努力使小城鎮成為當地輻射和帶動農村發展的消費中心、生產要素集散中心、“三農”服務中心、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中心。建立科學合理的村鎮規劃管理體制,堅持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配套一條龍,大力規范村鎮農民建房行為,切實改變規劃無人管理、實施難以到位、建設混亂無序的問題。注重典型引路、示范先行,優先發展資源、區位和人文等比較優勢明顯、產業支撐有力、經濟活力較強的小城鎮,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經濟格局。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重點抓好道路、綠化、供排水、環衛等基礎設施和學校、衛生院、敬老院、文化中心等公共設施建設,力爭在城鎮污水處理、農村垃圾處理、農村危房改造等方面實現新突破。穩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戶籍限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進一步加大依法用地管理力度,既加大新增建設用地報批力度,又依法依規供地,努力實現全市“零問責”目標。